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版
发布日期:
科技创新厚植绿色发展生态底色
郝雨浓
文章字数:196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以国家标准提升为引领,加速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性,鼓励数智化、绿色化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生产效率的提升、资源消耗的降低以及环境污染的减少,从而推动产业向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若要将起势转化为态势,需要让科技创新真正融入产业生态,成为产业链升级的内在动力,才能有效推动生产力的飞跃,厚植绿色发展生态底色,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科技之新、质、力正以前所未有的动力推动经济社会向绿色、低碳、可持续方向转型。
  一、以科技之新,赋能环境之治。
  在宏观经济与社会层面,科技创新的最新进展正引领着一场绿色工业革命,推动全球产业结构的深刻调整与升级。绿色能源技术、智能制造、循环经济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可以促进低碳经济的蓬勃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绿色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够减少碳排放,促进绿色就业的增长,同时提升公众的生活品质,进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和谐共生与双赢局面。
  在环境治理的微观实践中,科技创新的最新进展直击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的核心问题。从大数据驱动的污染源追踪到人工智能辅助的生态系统恢复,从纳米技术在污染物处理中的应用到遥感卫星对环境变化的实时监测,每一项技术的革新都为地球的绿色复苏注入了强劲动力。科技创新成果的广泛应用,可以提高环境治理的精度与效率,通过智能化、数据化的手段,来实现环境问题的早期预警与科学决策,为构建智慧环保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生活方式上,科技创新的最新进展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消费习惯与行为模式。绿色出行、智能家居、可持续时尚等理念的普及,能够降低资源消耗与环境负担,激发公众的环保意识与参与热情。科技创新还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共享,推动消费模式的绿色转型,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风尚。
  在国际合作层面,科技创新的最新进展促进了跨国界的环境科技合作与交流,为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管理等全球性挑战提供了新思路与解决方案。通过技术转移、联合研发、能力建设等方式,科技创新成为连接各国、促进全球环境治理协同与创新的纽带,推动了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升级。
  二、以科技之质,提升环境之质。
  科技创新是实现科学治污、精准治污、有效治污的可靠保障。通过先进的监测技术和数据分析,更准确地识别污染源和污染程度,实现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科技创新推动了绿色低碳技术的发展,能够为治理污染提供更为高效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可以降低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效果,显著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成为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
  科技创新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中扮演了核心角色。通过研发和推广清洁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和循环经济模式,科技创新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和环境污染,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再生,减少工业生产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进而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科技创新通过研发和应用清洁能源技术、碳捕捉与储存技术等创新手段,能够大幅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使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放缓。科技创新在气候适应性技术的研发,可以提高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这些努力不仅可以保护生态环境,还能够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提供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
  三、以科技之力,引领环境之变。
  清洁能源技术创新推动了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以及传统能源的清洁燃烧,能够显著降低碳排放,促进能源绿色转型。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创新则涵盖了废弃物分类回收、资源化利用及循环产业链构建,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这些创新共同构成了现代环保技术体系的核心,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供了稳固的创新基石。
  科技创新助力传统产业转型,淘汰高污染产业,支撑新兴发展,深刻影响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通过技术创新,传统产业得以采用更环保、高效的生产方式,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加速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促使高污染、高能耗产业逐步退出市场,为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腾出发展空间,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还能够带动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供强大的动力源泉。
  在环境监测、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领域,先进的监测技术和设备可以实现环境质量的实时监测与预警,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推动环境治理向精准化、智能化转变。高效的污染治理技术和装备的应用,能够显著提升污染治理效率,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环境质量。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作为恢复与重塑受损生态系统的核心举措,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确保生态安全以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化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供了坚实而可靠的技术支撑。
  作者单位:大连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