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版
发布日期:
大别山精神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研究
夏伟 郭贻家
文章字数:2691
  摘要:大别山精神作为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在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大背景下,持续发挥大别山精神作为红色文化的浸润功能,深入挖掘大别山精神的新时代精神内涵,推动因地制宜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机制,进而实现大别山精神传承发展与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的双向提升。
  关键词:大别山精神;红色文化;基层社会治理;融入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发扬党的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大别山精神发轫于1921年建党初期,发展于“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历史中,根植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在发挥党建功能和动员群众参与方面有着先天优势。大别山精神融入基层治理,既为大别山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提供新的落脚点,又为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实践指明了前进方向。就大别山精神的科学内涵而言,政学两界有着不同的解读,本研究旨在通过找寻大别山精神与基层社会治理之间的内在关联,需要结合具体的基层社会治理实践,遂采用安徽六安的内涵表述,即“坚贞忠诚、牺牲奉献、万众一心、永跟党走”。
  一、大别山精神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理论逻辑
  发挥大别山精神作为红色文化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引导功能、教化功能、创新功能与推动功能,对开展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具有积极意义。在基层社会治理的全领域、全过程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跟进党的部署、落实党的决策。而“坚贞忠诚、永跟党走”是大别山精神的核心,也是大别山区开展革命斗争工作的思想基础,这与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顶层设计高度契合。“牺牲奉献”的理念有助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处理各方利益争端,以整体性思维共建和谐社会。“万众一心”的理念强调政府、社会、市场等多元力量参与合作,进而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大别山精神的弘扬和发展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养,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进而规范人们的行为。基层社会治理的目标追求在于“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确保基层社会既安定有序又充满活力。进一步发挥这一精神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引导和教化作用,这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目标追求是有机耦合的。
  二、大别山精神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探索
  (一)持续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层党组织建设有力,组织凝聚力就强,基层现代化治理效果就好。要牢牢抓住大别山精神对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指引作用,用来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实践。首先,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党史学习教育。不断加强对大别山地区革命历史事迹的学习,把对大别山精神的学习纳入各级党组织学习计划中。经常性组织党员干部到红色文化阵地开展党性教育,近距离接受大别山红色文化熏陶;其次,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党建品牌。促进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时刻保持政治上的初心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再次,优化基层党组织体系建设。依据党员数量、分布情况及工作需求,合理划分党支部和党小组,“全面推进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社会覆盖,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最后,提升党组织的联动性和服务力。探索通过党建联建的方式,破除城乡、区域和行业之间的壁垒藩篱,最终实现党建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党建活力的充分激发。
   (二)不断发挥文化浸润功能
  红色基因中蕴藏着中国共产党治理苏区、根据地、解放区的宝贵经验及群众工作方法,对新时代矛盾纠纷化解、民生服务、社会秩序维护等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是基层社会治理的资源宝库。让大别山精神的传承和发扬的载体更加鲜活、受众更加广泛、影响更为深远,要加强对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的认定保护、研究阐释、传播推广与传承利用,不断加强党内外专家学者对大别山精神的研究工作,尽快统一大别山精神的内涵表述。要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在红色资源的开放利用上要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不断加大对大别山精神的宣传,深挖红色故事,用好红色资源,通过编排舞台剧、情景剧让红色故事在台上演绎,举办唱红歌、观红影、颂党音等活动来提高群众的参与度。
  (三)努力发掘时代精神内涵
  发掘大别山精神在不同时代的呈现形式,既拓宽了大别山精神的内涵和外延,又为找准这一精神在新时代传承发展的落脚点提供了借鉴。1958年至1972年,大别山区人民修建了举世闻名的淠史杭工程,孕育出了伟大的淠史杭精神。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的社会实践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牺牲奉献、科学求实”的建设精神。脱贫攻坚时期,大别山片区三省36个贫困县成功脱贫摘帽,涌现出一批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青年。金寨县大湾村党总支第一书记余静带领广大村民攻坚克难,兑现了其“大湾村一户不脱贫,我坚决不撤岗”的坚定承诺,成功完成了大湾村242户贫困户全部脱贫的任务。正是有大别山精神作为精神底蕴,大别山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不同时期才能不断将其传承并发扬,从而诞生出新的时代精神。当前,在治理重心下移和治理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大别山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外延要不断与时俱进和拓展延伸。通过深度挖掘新时代楷模、代表人物及其典型事迹,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群体与个体行为,从而有力推动大别山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四)因地制宜创新治理机制
  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多样化,需要结合本地特有的大别山精神元素,发掘群众自觉遵守的公序良俗,塑造基层社会治理问题处置的一系列机制。安徽省金寨县通过择优遴选红军后代、退休干部、老党员等组成红色评议员,建立红色评议站。设置形象榜、工作动态专栏,通过积分管理、动态考核等机制,激励评议员们积极履职,不断提升治理效能。红军后代在乡村邻里威望高,说话分量足,在开展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群众困难诉求处理、政策法规宣传教育等方面工作中更加高效。也进一步提高了红军影响力和社会地位,使得更多的红色故事得以传颂。湖北省红安县则以一曲红歌《铜锣谣》为引,打造“铜锣联防+”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由各级党委、政府牵头当好“敲锣人”,号召党员干部、志愿群众共同参与,形成的共治共建治理局面。大别山精神有着丰富多样的呈现元素,包括英雄人物、红色故事、红歌民谣等。实践中,需要不断发掘大别山精神与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共性特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二者有机融合,大别山精神在嵌入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才能得以传承和发展。
  基金项目:2024年度大别山精神和淠史杭精神专项研究课题“大别山精神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路径研究”(2024ZX03)
  作者单位:中共安徽六安市委党校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