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版
发布日期:
“第二个结合”:文化主体性的巩固与新生
徐蓉
文章字数:1763
  “第二个结合”为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撑,以强大的内驱力成为带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迈进新时代的可靠引擎,成为支撑起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擎天玉柱,成为推动文化创新与文化自强的活水源头。在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如何将文化主体性的巩固与新生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开放中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文化形态,让文化主体性在继承与发展中焕发新生,为民族复兴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
   一、“第二个结合”厚植文化主体性基石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创造产物,换言之,文化是人类表达产物。探讨文化主体性的前提是人的主体性。人与文化,譬如北辰拱月,文化主体映人魂,启蒙滋养助体彰。人民才是历史、文化的真正创造者,人民赋予文化生命力,文化被人民掌握并在实践中继承发展才能真正激发文化驱动力。百年党史,既是一部解放史,也是一部奋斗史,更是一部文化觉醒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中华优秀文化沃土中发芽,在新时代实践中践行,在人民心中永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飞速发展,人民文化意识迸发,文化主体性得到有力巩固。
  于理念层面,传统“民本”滋养“以人民为中心”;方法论上,辩证思维契合阴阳转化、变通智慧。文艺创作重拾古典美学,影视里的国风元素、文学中的古韵新篇频出,激活古人哲思、礼俗记忆,让中国文化既有底蕴又焕新生,为世界呈上独有的精神景致。这种融合使得中国文化的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和立体,既保留了传统的深厚底蕴,又展现了现代的创新精神。在继承和发扬中,不断强化文化自信,彰显古韵中国,千年华夏。
  二、“第二个结合”筑牢文化主体性根基
  文化自觉,彰显出社会群体对文化于社会结构中地位及功能的清晰洞察,对文化发展内在逻辑的精准领悟,勇担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担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后者得到更为深入地挖掘与阐释,其独特价值与时代意义获得更为广泛的认可与尊崇。
  文化自信,是国家与民族发展进程中极为关键的精神力量。在“第二个结合”持续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归属意识不断强化,民族自豪感亦得以显著提升。文化自信不仅体现在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推崇上,更体现在对中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上。源自民族灵魂深处的文化自信,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主体性构筑起稳固框架。
  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文化繁荣兴盛的必然要求。在“第二个结合”的引领下,我国文化创新蔚然成风,社会主义文化自强之路越走越宽广。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创新转化,我国文化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三、“第二个结合”与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的彰显与升华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奠定中国悠久历史,是建构文化主体性的主根。这一连续性,不止于时间赓续,更实现空间跨越,二者在知行合一中孕育“连续性”的中华文明。“第二个结合”基于唯物史观,梳理历史、挖掘经典,让古老家训、技艺代代相传;以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找准文化传承共性与时代特性,将传统节日民俗适配当下生活,维系文化长流不断。
  纵观五千年历史,“变法”作为创新在政治上的表达屡见不鲜,中华文明向来践行创新精神。创新并非孤立,而是一脉相承,正是持续创新推动文明不断发展、广泛传播。辩证唯物主义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核心便是于传承基础上谋变。“在第二个结合”指导下,中华文明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出新的火花。
  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在“第二个结合”的推动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中国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实现了更加紧密的融合和统一。这种统一性不仅体现在文化上的认同和尊重上,更体现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紧密合作和共同发展上。这种统一性的巩固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主体性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保持了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这种包容性不仅体现在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和借鉴上,更体现在对世界各国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上。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种和平性不仅体现在中国对外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上,更体现在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积极作为和负责任态度上。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