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版
发布日期:
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陕西文旅微短剧创新路径研究
崔丽丽
文章字数:3015
  摘要:陕西文旅微短剧在近年来蓬勃发展,成为传播地方文化、促进文旅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产业仍面临诸多问题,如内容同质化、空间表现单一、叙事深度不足等。本文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从城市空间、乡土空间与城乡共建空间三个维度,分析陕西文旅微短剧的现状与问题,提出创新路径,以期为陕西文旅微短剧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空间生产理论;文旅微短剧;空间叙事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和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微短剧成为地方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陕西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其文旅微短剧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在全国市场中崭露头角。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陕西文旅微短剧在内容创作、空间表达及产业运作等方面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基于此,本文尝试引入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探索陕西文旅微短剧的创新路径。
  一、理论基础: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认为,空间并非单一的物理场所,而是社会关系的产物。空间可以分为三种维度:感知空间,人们通过感官体验的物理空间。表征空间,通过符号、语言和图像等方式表达的象征性空间。空间表征,由权力机构或社会结构规划和设计的抽象空间。在文旅微短剧中,空间既是叙事的重要元素,也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城市空间、乡土空间和城乡共建空间作为三种典型空间形式,在微短剧中承载了不同的文化意涵与社会价值。
   二、陕西文旅微短剧的现状分析
  陕西文旅微短剧以西安为核心,辐射全省。2024年,陕西微短剧产量达500部,总播放量超过200亿次。以《长安十二时辰》《大唐小吃铺》等为代表的作品,成功将地方文化与当代观众需求结合,成为陕西文旅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主要特征
  (1)在内容方面,以历史文化为主线,突出秦汉、唐代等重要历史时期的文化符号。历史题材的深度挖掘:如《长安十二时辰》通过细腻的叙事和高度还原的历史场景,展现了唐代长安的繁荣与文化魅力。这种创作不仅让观众领略到历史的厚重感,还唤起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2)在传播形式上,依托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通过精准推送触达目标观众。短视频平台的流量优势:这些平台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和高效的推荐算法,使微短剧能够快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实现高播放量。互动式传播模式来看,观众可以通过点赞、评论和分享等方式参与内容传播,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
  (3)观众反馈层面,以年轻观众为主,受众偏好轻松幽默的内容形式。过度娱乐化叙事,许多微短剧在历史题材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幽默元素,使得作品更加贴近年轻观众的审美偏好。观众对这类作品的反馈积极,部分作品甚至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进一步提升了陕西文旅微短剧的品牌影响力。
  (二)存在问题
  (1)内容同质化,过度依赖历史题材,缺乏对当代陕西文化的挖掘。陕西文旅微短剧创作过度依赖历史题材,尤其是秦汉、唐代等经典历史时期的文化符号。题材存在局限性,观众审美疲劳。历史题材的重复使用可能导致观众的兴趣下降,影响作品的传播效果。
  (2)空间表现单一,以城市空间为主,忽视乡土空间与城乡共建空间的价值。城市空间的过度集中,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是作品中最常见的取景地,但这种单一化的空间选择限制了叙事的多样性,导致地方文化表现的不完整性。
  (3)叙事深度不足,部分作品侧重形式创新,忽略叙事逻辑与情感共鸣。情节单薄:一些作品为了追求短视频的快节奏,叙事逻辑简单,缺乏情节的张力和复杂性。情感表达不足,观众在观看后难以产生持久的情感共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传播和影响力。
  (4)平台缺失,分账失衡。陕西作为微短剧之都,制作和承接大量微短剧剧目拍摄,但缺失流量平台,分账话语权低。缺乏本地化流量平台:目前,陕西微短剧的主要传播依赖于全国性的短视频平台,地方性平台的缺失导致本地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容易被稀释。
  三、空间生产理论对微短剧叙事的启发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从感知空间、表征空间和空间表征三个维度揭示了空间作为社会关系的产物,不仅是物理场所,更是社会关系、文化意义和权力结构的综合体现。这一理论为微短剧叙事提供了深刻的启发,尤其是在空间的设计与表达上,如何将其从单纯的叙事背景转变为叙事的动力源泉,成为创作者需要深入探索的方向。
   (一)塑造叙事节奏
  在微短剧中空间的转换不仅是视觉上的变化,更是叙事节奏的重要推动力。空间转换与情节推进:从城市到乡村的空间转换往往意味着情节的转折或发展。例如,一部微短剧可能以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为开端,通过主人公回到乡村寻找内心的平静,完成情节的转折与深化。这种空间转换不仅丰富了叙事层次,还为观众提供了多样化的视觉体验。时间与空间的交互。在微短剧中,空间的变化可以通过时间的推进来体现,例如从白天的繁忙城市到夜晚的宁静乡村,时间的流逝与空间的对比共同构建了叙事的节奏感。
  (二)丰富角色塑造
  角色与空间的互动不仅是叙事的重要部分,也是角色塑造的关键途径。空间塑造角色性格,不同的空间能够反映角色的性格特征。例如,在城市空间中,角色的现代性格和进取心可以通过高楼大厦、繁忙街道等环境表现出来;而在乡土空间中,角色的淳朴与传统则通过田园风光、乡村集市等场景得到展现。角色成长的空间象征。例如,一个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在城市中经历挫折后,回到乡村重新思考人生,最终完成自我救赎。空间的变化不仅是情节的体现,也是角色内心变化的外化表达。
  (三)增强情感共鸣
  空间的情感象征作用在微短剧中可以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增强叙事的感染力。故乡空间的情感意义,乡土空间往往承载着故乡的情感象征。在微短剧中,主人公回到故乡的场景常常通过熟悉的田园景色、亲切的乡音等细节激发观众的乡愁情感。这种情感共鸣不仅提升了作品的情感深度,也加强了观众与作品之间的情感连接。空间的情感对比:通过对比不同空间的情感属性,微短剧可以进一步深化情感表达。例如,城市空间的冷漠与乡土空间的温暖形成鲜明对比,不仅凸显了主人公的内心冲突,也增强了叙事的张力。
  (四)空间叙事的多维度探索
  列斐伏尔的理论强调空间的多维属性,这为微短剧的叙事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可能性。首先,感知空间的视觉表达,感知空间是观众通过视觉和听觉直接感知到的物理空间。在微短剧中,感知空间的构建往往通过细致的场景设计、光影运用和声音效果实现。其次,表征空间的文化符号化,表征空间通过符号和意象承载文化意义。在微短剧中,特定的空间符号可以直接传递文化信息。例如,陕西的微短剧中常用兵马俑、大雁塔等文化符号来表征地方历史文化。这种符号化的空间不仅提升了作品的文化深度,也增强了观众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最后,空间表征的权力隐喻空间表征是权力关系的体现。在微短剧中,空间的权力属性可以通过角色与空间的互动表现出来。
  四、结语
  本文探索了微短剧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传播潜力。同时,针对陕西文旅微短剧的产业运作模式,尤其是平台建设与分账机制的优化,仍需深入探讨,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价值的最大化。陕西文旅微短剧作为地方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其创新与发展不仅关乎地方文化品牌的塑造,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陕西文旅微短剧有望在内容创作、空间表达及产业运作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为地方文旅产业的繁荣注入更多活力。
  课题项目:2025年度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青年项目:“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陕西文旅微短剧创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5QN0487)
  作者单位:西安翻译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