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版
发布日期:
食品科学视角下营养与慢性病防控探讨
曾静
文章字数:1820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的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风险因素。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等代谢相关疾病的高发,不仅显著降低了个体生存质量,还造成了公共卫生资源的持续性消耗。近年来,以饮食指导为主的非药物干预方式逐渐成为多种慢性病管理的关键切入点。看似微不足道的一日三餐,如果长期管理不当,就可能因宏量营养素配比失衡、特定微量元素缺乏及膳食纤维摄入不足等问题导致氧化应激、胰岛素抵抗和表观遗传改变,引起代谢紊乱。然而,目前大众对膳食营养的认知仅停留在基础的搭配层面,缺乏对食品营养素配比、生物活性组分等知识的系统性理解。在此背景下,深入探讨食品营养对慢性病的干预与防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将着重探讨食品科学理论与技术在营养强相关性慢性病防控体系中的交叉运用,旨在为制定科学的慢性病膳食干预策略提供理论支撑。
   一、慢性病营养代谢关联机制
  (一)慢性病的营养相关病理机制与代谢特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本质是人体代谢系统的长期失衡,而长期的营养摄入不均衡会导致身体逐步适应对营养素过量或不足的不良状态。比如,当持续摄入能量过剩时,一方面脂肪蓄积,内脏脂肪过多,容易阻碍胰岛素与作用靶点的结合,导致敏感性下降,糖耐量损失;另一方面胰岛素分泌也会发生代偿性调整,长此以往,胰岛细胞的负担加重,干预不及时,可能发生失代偿,最终进展为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而脏器的功能变化又会改变肠道菌群定植范围及组成,改变营养成分的吸收效率,间接影响免疫系统稳定性。人体是一个精密的系统,环环相扣,代谢异常会通过复杂的生物信号网络相互关联。
  (二)膳食模式改变对慢性病发展的影响。不健康的高糖、高脂与深加工食品饮食重塑了人体的代谢环境,高糖饮食会导致血糖水平频繁波动,对胰岛细胞有不利影响;而高脂饮食模式,会增加体内炎症因子的释放,间接导致血管内皮损伤,提高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食品的过度加工则会导致营养素的流失,使得天然食物原本具有的代谢调节功能被削弱。同时,压力等因素导致的重口味饮食中,盐分与游离糖过量添加,不仅加重了器官代谢负担,还会通过改变味觉敏感性推动人们对高刺激食物的依赖。不规律进餐、夜间加餐等饮食行为的变化则进一步扰乱了生物钟的正常表达,导致昼夜节律失衡,已被证实与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进展密切相关。
   二、食品科学视角下营养干预对慢性病的调控
  (一)基于精准营养的功能性成分开发与靶向性干预。对于慢病的营养干预应该是与时俱进的,个性化、科学化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其中,精准营养就是一个很好的干预方式,其核心思路是分析不同群体在代谢特征上的差异,针对性筛选出具有明确调节功能的成分并将它们整合到日常饮食中,起到对慢性疾病的干预作用。微生物工程与合成生物学、精准营养食品制造等食品科学的突破性技术能够提升活性成分的稳定性,使特定营养成分在加工和存储过程中保留足够的生物活性。比如,采用微胶囊封装技术使功能性成分在消化系统的特定位置释放,从而避免提前分解失效。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提升营养干预的效率,还可为合并多种健康问题的个体提供兼顾多靶点的定制化方案。
  (二)食品加工技术创新对营养成分吸收的优化作用。食品加工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也是营养干预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例如,传统高温处理技术会破坏食品的热敏性维生素,而非加热杀菌技术能够在灭活有害微生物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营养成分。对于植物性食物,机械破碎技术、酶解预处理可打破坚固的细胞壁结构,促进营养成分的释放,显著提高“隐藏营养”的实际利用率。对于消化功能减弱的老年人以及其他特定人群,预消化技术可将大分子营养素分解为更易吸收的小分子形式;同时,在加工过程中添加一定量的特定膳食纤维,这样既可保持食物的口感,还能在肠道内形成利于有益菌生长的环境,增强营养素的转化利用,从而放大饮食干预对慢性病的调控效果。
  三、结语
  综上,长期营养代谢失调可能引起或加重慢性病,甚至可引发多器官功能紊乱。食品科学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视角,即利用精准营养技术聚焦于功能性成分的靶向递送,修正特定代谢通路的异常,提升营养成分的生物利用效率。同时,食品科学与医学、数据科学的交叉融合使得动态监测与实时干预成为现实。未来,食品科学在慢性病防控中的作用将超越单一的营养供给功能,逐步发展为连接食品工业、健康管理及政策制定的核心纽带,为公共卫生问题的解决提供可行的方案。
  作者单位: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