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传承中华体育精神,增进人民体育福祉
文章字数:1766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工作长达17年多,对体育工作提出了极具思想性、战略性的创新理念,作出了许多富有前瞻性、开创性的探索,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建设重要论述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一、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激励各行各业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中华体育精神的丰富内涵,认为它是广大体育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主要内容是“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要继承创新、发扬光大”。中华体育精神作为中国体育人创造出的优秀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动力,有助于强化中华民族的历史认同和国家认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即高度肯定来之不易、弥足珍贵的中华体育精神在推动社会进步、民族复兴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弘扬中华体育爱国精神。他在福建时推出多项举措振兴福建竞技体育。2000年,他在福建省奥运健儿表彰会上强调,每个人都应在各自岗位上、工作的实践中发扬奥运健儿在国际赛场上奋力拼搏、扬我国威、不畏强手的爱国精神。而对于中华体育精神的集大成者中国女排,他第一次到漳州体育训练基地调研,就盛赞那“是出英雄的地方”“是出中华精神的地方”,并及时为中国女排“雪中送炭”。二是注重体育振奋人心的作用。1988年8月,霞浦县儿童足球队参加第二届走向2000年全国足球娃娃杯比赛获得第四名,习近平亲笔致信主教练徐章铎,提到自己到闽东工作时间不久,看到足球队取得的成绩,感到只要辛勤努力,闽东的各项工作都是能够创造一流的成绩的。三是将体育智慧运用于工作。他在《提倡“经济大合唱”》(1988年9月)中指出,发展经济如同世界高水平足球赛,“配合意识已经成为绿茵场上重要的战术意识”,个人主义的踢法已经不合潮流,“要讲协调,讲配合”“每个部门、每个人都要有整体战略的意识”。
二、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体育精神不仅是中华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对内能激励民众,对外能树立形象,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力和社会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竞技体育的精神价值,强调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让体育为社会提供强大正能量,同时要把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同坚定文化自信结合起来,发挥体育文化、体育精神的潜移默化作用。《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指出,“要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加强优秀民族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的保护、推广和创新,推进传统体育项目文化的挖掘和整理。”
习近平在主政宁德期间,即注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其中包括传统体育项目文化。他把闽东的锦绣河山和灿烂文化传统称为“闽东之光”,提出要做好畲族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和整理工作,引导畲族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体活动,推动举办了首届中国闽东畲族文化艺术节。他指出,“通过文化建设,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不仅增强我们的自信心,而且提高外界对闽东的信心。”
三、增进人民体育福祉,切实破解“健身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群众“健身难”实质上是人民群众对健身服务不亲民、不便利、不科学、不普及的切实心理感受。破解“健身难”问题,关键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群众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
在福建工作期间,他担任福建省登山协会名誉会长,推动在福州鼓山举办全国首届万人登山大赛,成立福建省登山协会山地救援队、实施鼓山登山古道“亮灯工程”;他高度关注推动发展全民健身运动,切实为群众提供公共健身场所。作为全民健身的倡导者、践行者,习近平对全民健身有着深邃的思考和全局的把握,从福州鼓山的全国首届万人登山大赛推广到全国30多个城市联动的登山健身活动,从谋划推动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到部署“健康中国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国民健康的关切,不断推向新的高度,折射出习近平总书记植根于民的深厚情感和公仆情怀,反映出他一以贯之的人民至上的体育观、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和执政为民的责任担当。
基金项目:2023年度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科研与决策咨询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重要论述在福建的探索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3B01)
作者单位: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
一、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激励各行各业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中华体育精神的丰富内涵,认为它是广大体育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主要内容是“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要继承创新、发扬光大”。中华体育精神作为中国体育人创造出的优秀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动力,有助于强化中华民族的历史认同和国家认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即高度肯定来之不易、弥足珍贵的中华体育精神在推动社会进步、民族复兴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弘扬中华体育爱国精神。他在福建时推出多项举措振兴福建竞技体育。2000年,他在福建省奥运健儿表彰会上强调,每个人都应在各自岗位上、工作的实践中发扬奥运健儿在国际赛场上奋力拼搏、扬我国威、不畏强手的爱国精神。而对于中华体育精神的集大成者中国女排,他第一次到漳州体育训练基地调研,就盛赞那“是出英雄的地方”“是出中华精神的地方”,并及时为中国女排“雪中送炭”。二是注重体育振奋人心的作用。1988年8月,霞浦县儿童足球队参加第二届走向2000年全国足球娃娃杯比赛获得第四名,习近平亲笔致信主教练徐章铎,提到自己到闽东工作时间不久,看到足球队取得的成绩,感到只要辛勤努力,闽东的各项工作都是能够创造一流的成绩的。三是将体育智慧运用于工作。他在《提倡“经济大合唱”》(1988年9月)中指出,发展经济如同世界高水平足球赛,“配合意识已经成为绿茵场上重要的战术意识”,个人主义的踢法已经不合潮流,“要讲协调,讲配合”“每个部门、每个人都要有整体战略的意识”。
二、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体育精神不仅是中华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对内能激励民众,对外能树立形象,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力和社会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竞技体育的精神价值,强调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让体育为社会提供强大正能量,同时要把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同坚定文化自信结合起来,发挥体育文化、体育精神的潜移默化作用。《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指出,“要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加强优秀民族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的保护、推广和创新,推进传统体育项目文化的挖掘和整理。”
习近平在主政宁德期间,即注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其中包括传统体育项目文化。他把闽东的锦绣河山和灿烂文化传统称为“闽东之光”,提出要做好畲族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和整理工作,引导畲族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体活动,推动举办了首届中国闽东畲族文化艺术节。他指出,“通过文化建设,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不仅增强我们的自信心,而且提高外界对闽东的信心。”
三、增进人民体育福祉,切实破解“健身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群众“健身难”实质上是人民群众对健身服务不亲民、不便利、不科学、不普及的切实心理感受。破解“健身难”问题,关键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群众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
在福建工作期间,他担任福建省登山协会名誉会长,推动在福州鼓山举办全国首届万人登山大赛,成立福建省登山协会山地救援队、实施鼓山登山古道“亮灯工程”;他高度关注推动发展全民健身运动,切实为群众提供公共健身场所。作为全民健身的倡导者、践行者,习近平对全民健身有着深邃的思考和全局的把握,从福州鼓山的全国首届万人登山大赛推广到全国30多个城市联动的登山健身活动,从谋划推动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到部署“健康中国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国民健康的关切,不断推向新的高度,折射出习近平总书记植根于民的深厚情感和公仆情怀,反映出他一以贯之的人民至上的体育观、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和执政为民的责任担当。
基金项目:2023年度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科研与决策咨询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重要论述在福建的探索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3B01)
作者单位: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