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版
发布日期:
从红旗渠建设成就看“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
李红艳
文章字数:1768
  红旗渠,这条穿梭于太行山脉的灌溉水渠,至今仍滋养着当地居民。它不仅被誉为“生命之渠”“幸福之渠”,而且象征着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红旗渠的精神如同永远鲜艳的旗帜,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熠熠生辉。进入新时代,深入探索红旗渠精神的孕育过程、挖掘其深刻内涵,对于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道、提高党的领导水平以期在未来取得更大成功具有重要价值。
  一、红旗渠建设的历史背景
  在河南与山西的交界处,有一个历史上长期遭受干旱的城市叫林州市,古时候被称为林县。一首古老的民谣“水贵如油,十年九荒;豪门逼租,穷人愁苦”描绘了林县因干旱而生的悲惨景象。解放初,林县政府建水利设施难解农田灌溉难题。1959年再遇干旱,县委决意寻新水源,锁定浊漳河。经过多次会议研究和决策,1960年2月,林县人民在县委的领导下,开始修建红旗渠。
  然而,红旗渠的建设并不容易。当时正值三年严重困难时期,资金短缺、粮食短缺、技术滞后以及跨省修坝引水等难题接踵而至。但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林县人民凭借简陋的工具——锤子、钢钎和双手,开山挖洞,跨越沟壑架设桥梁,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俯首甘为孺子牛”苦干10个春秋,最终在太行山脉中成功筑造了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
  二、红旗渠建设的伟大成就
  红旗渠的建成,根本转变了林县居民依赖自然降水的生活困境。该工程为56.7万人口及37万头牲畜提供了稳定的饮用水源,并对54万亩农田实施了灌溉。随着红旗渠的通水,林县的可灌溉土地面积从原本的不足1万亩激增至60万亩,同时粮食的单产也显著提高。此外,红旗渠还促进了林州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效益提升、产业链条延长、产业结构优化、产品体系完善。林州市在河南省众多县市中脱颖而出,稳居前十强之列,从太行山脚下的“地理锅底”一跃登上财富高峰。
   三、红旗渠精神:解读中国共产党成功的秘诀
  红旗渠的建设过程孕育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这是解读中国共产党成功秘诀的重要精神载体。红旗渠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坚定的理想信念:在物质稀缺、技术滞后、民众温饱都难以保障的时代背景下,红旗渠这一世界工程奇迹的建成,离不开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正是众多党员和干部坚守着这份坚定的信念,才赋予了他们战胜和克服重重挑战的巨大力量。他们始终秉持着一种信念、一种坚守、一种执着,坚韧不拔、勇毅前行。
  科学的决策和规划:红旗渠的成功修建离不开党的科学决策和规划。林县县委在决策之际,确保决策兼具科学性与民主性。工程推进中,党组织高效整合县域资源,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与集中调度,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才能与深邃智慧。
  密切联系群众:红旗渠的修建离不开广大群众的参与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在红旗渠建设初期就深入群众,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在建设过程中,党始终坚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原则,让群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从而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通过修建红旗渠,党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水平,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勇于担当责任:在红旗渠的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展现了勇于担当责任的精神风貌。面对林县十年九旱的严峻形势,党没有回避和退缩,而是毅然决然地承担起了改变林县面貌的历史使命。在遇到困难时,党敢于直面困难、迎难而上;在出现问题时,党勇于承担责任和后果;在创新过程中,党敢于突破传统模式和方法。这种勇于担当责任的精神风貌为红旗渠建设的成功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
  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艰难时期引领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并孕育红旗渠精神的根本,在于其始终坚守信念、科学决策、紧密联系群众和勇于负责的态度,赢得了民众的拥护。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源于其固有的优秀品质,激励着中国人民在逆境中崛起,不断取得胜利。尽管红旗渠工程已过去半个世纪,时代和条件在变化,新的挑战也在出现,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事业追求始终未变。“红旗渠是一个不在起点、却写满初心的地方。”广大党员干部应将初心和使命深植于心,将忠于党和人民的原则贯彻于行动之中。他们应传承并发扬红旗渠精神,奋发向前、坚毅果敢,通过实际行动彰显初心,以奋斗铸就未来。红旗渠是一项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水利工程,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理念的优越性、党员干部的奋斗精神以及党的领导方式的实践效果,因此通过红旗渠建设成就诠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