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版
发布日期:
“两个结合”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三维逻辑
李曼妮 张晓燕
文章字数:1830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吸纳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革命文化的坚韧斗志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光芒,是一种新的文化生命体。
   一、“两个结合”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理论逻辑
  (一)在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中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底色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党引领中华儿女探索构建的文明新形态,始终保持鲜亮的社会主义底色。面对中西碰撞,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批判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基础上成长,基于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文明构想,旨在超越资本主导,构建以人为本的新文明形态,不断追求“人类解放”。
  (二)在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巩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主体性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基于对民族基因的深刻认同,实现了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华,也是我们在全球文化激荡中稳固立足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2]。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守文化主体性,挖掘历史智慧,延续时代风范。
   (三)在思想“魂脉”与文化“根脉”有机结合中开拓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道路
  文化“根脉”筑基,思想“魂脉”掌舵,“魂脉”与“根脉”的有机结合从根本激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基因。在坚持“两个结合”的基础上,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文化体认,以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博采众长,广泛吸收全球优秀文明成果,持续拓宽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道路。
  二、“两个结合”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历史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意识觉醒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等人大量研究和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与深入人心作出了巨大贡献。1938年,毛泽东于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3],强调结合中国特点应用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从此在中国扎根,民众认识到破除帝国主义、封建文化的必要性,中华现代文明意识初步觉醒。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涵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持续深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容不断充实:毛泽东思想为其创立发展奠定理论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拓展其深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赋予其深刻的文化使命。
  (三)“两个结合”夯实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自信根基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双重维度:既包含理论内容的本土化改造,也涵盖表现形式的民族化创新。继之奋斗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遵循,也充分体现出对中华文明的高度认同。进入新时代,“第二个结合”彰显了我们党在历史认知、文化信念及文化革新方面的自觉性迈上了新台阶。
   三、“两个结合”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现实逻辑
  (一)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践行新的文化使命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基于“两个结合”,深刻洞察全球文化交流与碰撞、国内思想演变,为马克思主义注入新活力,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两个结合”,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理论支撑。
   (二)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中传承民族血脉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革新性、进步性同步发展,使其融合于现代文化,从而焕发新活力。创造性转化需扬弃传统形式,丰富文化内涵;创新性发展旨在吸纳各时代精华,融合新时代文明成果。在文化建设中坚持守正创新,利用数字技术转化文化资源,实现动态更新。
  (三)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拓新中明确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演进方向
  进入新时代,中国旨在创造顺应历史趋势的高级文明形态,为发展中国家探索新路径。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坚定文化自信,探索自身发展之路;需强化交流互鉴,去芜存菁;需与时俱进,胸怀共产主义理想;需在“两个结合”中审查反思、自我更新,展现多元文明向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0.
  [2]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9.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