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版
发布日期:
群体性失明后人性的自私与文化的荒诞
——评《失明症漫记》 邓荣辉
文章字数:1705
  摘要:《失明症漫记》是葡萄牙作家萨拉马戈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主要讲述一场“盲流感”传染病(书中称之“白色眼疾”)突然蔓延并肆虐了一座城市,由第一个失明的人联接起包括他的妻子、偷车贼及妻子、眼科医生及妻子、戴墨镜的姑娘、戴黑眼罩的老人、诊所看眼病的小男孩以及政府当局与军队等一系列人失明后的荒诞经历与人性丧失的故事。书中所有患有失明症或者疑似感染的人都被强制送往了废弃的精神病院隔离监管,眼科医生的妻子作为主人公,是唯一没被感染失明的人,小说中与她密切关联的人在她的组织引导下实现了自我救赎并逃离了精神病院,最终失明症突然消失,但人们眼前的世界,所谓的人类社会,已是一片狼藉。
  关键词:人性;权利;失明症;人性的自私
  《失明症漫记》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失明后的人性演变的复杂,杂糅着善与恶、良知与阴险、文明与野蛮。从上帝视角看这部小说,我感觉这就是作者借构建的文学世界向人们解剖自己的人性,向人们合理假设人们一旦失明后一旦被一场突如其来的传染病感染后,会作何反应,各类人的言行举止又是如何,尤其是人与人之间会变得怎么样。当疾病袭来时,人真的很脆弱,尤其是人性脆弱,经不起半点考验。
  《失明症漫》中的人们当“白色眼疾”袭来时 ,各种本能的反应:对他人热心的防备,像第一失明者对偷车贼;对自我的怀疑,像眼科医生;对自我错事的罪感,像偷车贼和戴墨镜的姑娘。在随着失明症的感染情况严重,政府工作人员担心而决定强制隔离,但是这里面却暗藏着太多有悖人道主义的事情,这来自政府当局与军队士兵们自我趋利避害与防备恐慌的下意识,这是人最基本的应激反应,对于危险的事物始终保持警惕。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变得各怀心机变得甚至莫名其妙。偷车贼与第一失明者在精神病院相遇,戴墨镜的姑娘与自己的顾客相遇,这些对话与内心独白都特别有意思。当人们失明后似乎每个人都会有一些“被害妄想症”,而且正常生活习惯被“白茫茫一片”笼罩,失去了正常生活的秩序,人们刚开始还不习惯,后来竟也各得其所。但是对于被隔离的人们内部,对于隔离人员与看守精神病院的士兵间的冲突又在凸显出人性的自私冷漠与残酷无情,一定意义上也在讽刺这些政府当局者。当人们有了权势后就有了面对疾病的优势,这是一种人性的自私,一种阶级的歧视[1]。
  《失明症漫记》中的人物都没有明确的姓名,全是各种职业、外貌穿着以及人际关系所架构的人物代称,这就使得书中的人物具有普遍的符号化特征。或许作者是想告诉我们甚至是警示我们读者——要是我们不能从中吸取教训,反观社会与反省自身,那么小说里面的情节我们可能也会上演,这部小说彰显了人们会遭遇哪些灾难的预见性[2]。
  小说中有很多针对“失明症”后人们的哲理话语,其中有一句“这个世界太糟糕了,我们几乎在理智上都成了盲人”,这句话其实贯穿了小说始末。第一失明者失明后对陌生人的帮助第一反应是防备是盲人的理智;当眼科医生亲身经历感染失明后把失明症传染的情况报给卫生主管部门却被嘲讽医术不精还说这样会引起恐慌需要政府各部门都好好求证一番;当被隔离在精神病院中的人们出现各种问题尤其是出现人被乱枪打死事件时,官兵门卫各种理智地分析自己的恐惧与借此说是无奈之举,这些当权者对隔离内部人员的冲突、饥饿和伤痛表示乐观,多次说了一句典型的话——“虫子死了,毒液也就消散了”;被隔离的人们以眼科医生妻子为首的团队对于内部争夺食物、床位以及管理权包括后来匪徒盲人团队的蛮横剥削压迫都是各种忍让各种理智,当人们失明了却异常地清醒,尤其是那些反复思考自我不断忍受的人们。当政府部门面对眼科医生的紧急上报,进而各种推脱找借口转移责任后,眼科医生说了一句“我们都是这样的混合物,一半冷漠无情,一半卑鄙邪恶”,当灾难来临时,每一个求生的人既是受害者同时又是罪恶者。灾难可以借助侵蚀人类的生命进而看清更多的事情,但《失明症漫记》却以失明作为文化局限的隐喻,讽刺人类总是喜欢应付一时的苦痛,而更多忘记了自己都是“理智上的盲人”。
  参考文献:
  [1]孙成敖.虚构中的真实——萨拉马戈《失明症漫记》浅析[J].外国文学,2002(2):90-94.
  [2]丁子仪,张海燕.从“白色失明”管窥萨拉马戈《失明症漫记》中的隐喻[J].社会科学动态,2024(4):115-119.
  作者单位:永州市金洞林场中学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