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从《历史那些事儿》看网生纪录片的多维创新
文章字数:1774
2016年一部以文物修复为主题的人文类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正式播出,引发了观众的热烈讨论与关注,随之与历史相关的纪录片创作开始了更加多元化的叙事。2018年,微纪实作品《如果国宝会说话》从叙事手法和传播媒介的角度改变了以往传统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思路,成功获得观众的首肯,继而开启了我国微纪实纪录片创作的热潮,叙事手段的创新和多角度多维度的历史呈现,更是为日后该种题材的纪录片创作提供了创作样式,于是同一年,一部融合了拼贴、演绎、历史与纪实的实验性的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历史那些事儿》在哔哩哔哩网站正式上线,新颖的叙事手段和表现手法引起社会上的极大关注,亦让观众对历史题材纪录片产生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社交媒体兴起,用户生成内容(UGC)模式逐渐流行,这对网生纪录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观众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纪录片内容,而是希望能够主观介入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在当下新媒体场域下,占据主导地位的年轻一代观众逐渐成为网络视频的主要消费群体,他们具有较强的互动意识,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观看习惯与传统观众又有很大不同,个性化、多样化、有趣性成为当下年轻人追求的方向。而哔哩哔哩网站作为我国多元文化的聚集地,是拥有最多社交文化群体的平台之一,其UGC模式加之实时弹幕致使受众之间产生较高的黏性。
作为网生纪录片代表,《历史那些事儿》打破了传统纪录片小众化的传播局限,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加强了该部纪录片的传播路径,B站的交互形式,加上受众群体的二度创作,并配合快手、抖音、微信等短视频平台的推波助澜,致使其成功破圈,而微博作为年轻人的固有阵地,更是掀起了多次的热点话题讨论,吸引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兴趣爱好的人群参与其中。
《历史那些事儿》作为一部人文类历史纪录片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历史的厚重与生动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它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简单复述,更是对历史的一种深度挖掘和重新诠释。
在叙事方式上,该部纪录片将历史故事化,通过讲述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历史片段,去挖掘历史背后的厚重与人物的际遇,以细腻的情感描绘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同时采用碎片化叙事方式,打破传统纪录片线性叙事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将历史内容切割成一个个短小精悍的片段,以轻松、跳跃的节奏呈现给观众。并把目光投向了历史中的冷门事件,如《在下东坡,一个吃货》中苏东坡的被贬与发现美食之旅,通过网络化语言及轻快配乐,让观众领略了不一样的历史人物以及他的遭遇。同时通过关联当下热点话题,打破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隔阂,在《长安职场攻略》中,把历史人物放置在现代社会的职场之上,通过不同时代的碰撞及每个人物的不同,生动揭示了杜甫、孟浩然等历史人物的职场际遇,以古喻今,以今观古的情景演绎让观众认识到历史并非是与现实脱节的陈旧知识,而是能够为现代生活提供启示和借鉴的宝贵财富。
在表现形式上大胆创新,引入历史小剧场这一独特形式,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生动演绎历史故事,并加入当下社会中热门话题或事件,譬如穿越、“直播带货”、高考落榜生等,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看体验和认知。如在《爱情这件小事》中,讲述了历史人物张敞的生活趣事,其中对妻子的爱意通过直播画眉、直播卖货等形式,并采用戏中戏结构,以竖屏画面呈现直播内容,加之幽默的台词,让这一严肃的历史故事瞬间变得鲜活起来。可以说,历史小剧场在该系列纪录片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将文字记载的历史转化为鲜活的影像画面,让原本晦涩难懂、严肃无趣的史说变得更加生动,也让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跃然呈现于观众面前。
《历史那些事儿》作为网生纪录片的代表作之一,打破了观众对传统历史类纪录片的刻板印象,激发了大众对历史的兴趣,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多元解读,让历史文化以更加生动、多元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然而,网生类纪录片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娱乐化过度、内容同质化等问题,尤其片中的“实验小剧场”,该板块以现代化的解读去诠释历史事件,脱离于常规的纪录片的创作模式,对于这种真实性的解构与重构,实则引发众多业内人士的担忧与疑虑,时至今日,该系列的纪实性都成为其讨论的重点,但不可否认的是,却也包含了冲破传统的实验性。
基金项目:2024年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江苏高校》专项课题一般项目“数字时代影视美育实践课程的产教协同育人模式研究”(编号:JSGJ-007)
作者单位:南京传媒学院广播电视学院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社交媒体兴起,用户生成内容(UGC)模式逐渐流行,这对网生纪录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观众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纪录片内容,而是希望能够主观介入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在当下新媒体场域下,占据主导地位的年轻一代观众逐渐成为网络视频的主要消费群体,他们具有较强的互动意识,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观看习惯与传统观众又有很大不同,个性化、多样化、有趣性成为当下年轻人追求的方向。而哔哩哔哩网站作为我国多元文化的聚集地,是拥有最多社交文化群体的平台之一,其UGC模式加之实时弹幕致使受众之间产生较高的黏性。
作为网生纪录片代表,《历史那些事儿》打破了传统纪录片小众化的传播局限,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加强了该部纪录片的传播路径,B站的交互形式,加上受众群体的二度创作,并配合快手、抖音、微信等短视频平台的推波助澜,致使其成功破圈,而微博作为年轻人的固有阵地,更是掀起了多次的热点话题讨论,吸引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兴趣爱好的人群参与其中。
《历史那些事儿》作为一部人文类历史纪录片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历史的厚重与生动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它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简单复述,更是对历史的一种深度挖掘和重新诠释。
在叙事方式上,该部纪录片将历史故事化,通过讲述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历史片段,去挖掘历史背后的厚重与人物的际遇,以细腻的情感描绘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同时采用碎片化叙事方式,打破传统纪录片线性叙事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将历史内容切割成一个个短小精悍的片段,以轻松、跳跃的节奏呈现给观众。并把目光投向了历史中的冷门事件,如《在下东坡,一个吃货》中苏东坡的被贬与发现美食之旅,通过网络化语言及轻快配乐,让观众领略了不一样的历史人物以及他的遭遇。同时通过关联当下热点话题,打破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隔阂,在《长安职场攻略》中,把历史人物放置在现代社会的职场之上,通过不同时代的碰撞及每个人物的不同,生动揭示了杜甫、孟浩然等历史人物的职场际遇,以古喻今,以今观古的情景演绎让观众认识到历史并非是与现实脱节的陈旧知识,而是能够为现代生活提供启示和借鉴的宝贵财富。
在表现形式上大胆创新,引入历史小剧场这一独特形式,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生动演绎历史故事,并加入当下社会中热门话题或事件,譬如穿越、“直播带货”、高考落榜生等,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看体验和认知。如在《爱情这件小事》中,讲述了历史人物张敞的生活趣事,其中对妻子的爱意通过直播画眉、直播卖货等形式,并采用戏中戏结构,以竖屏画面呈现直播内容,加之幽默的台词,让这一严肃的历史故事瞬间变得鲜活起来。可以说,历史小剧场在该系列纪录片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将文字记载的历史转化为鲜活的影像画面,让原本晦涩难懂、严肃无趣的史说变得更加生动,也让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跃然呈现于观众面前。
《历史那些事儿》作为网生纪录片的代表作之一,打破了观众对传统历史类纪录片的刻板印象,激发了大众对历史的兴趣,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多元解读,让历史文化以更加生动、多元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然而,网生类纪录片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娱乐化过度、内容同质化等问题,尤其片中的“实验小剧场”,该板块以现代化的解读去诠释历史事件,脱离于常规的纪录片的创作模式,对于这种真实性的解构与重构,实则引发众多业内人士的担忧与疑虑,时至今日,该系列的纪实性都成为其讨论的重点,但不可否认的是,却也包含了冲破传统的实验性。
基金项目:2024年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江苏高校》专项课题一般项目“数字时代影视美育实践课程的产教协同育人模式研究”(编号:JSGJ-007)
作者单位:南京传媒学院广播电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