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版
发布日期: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赵梓丞
文章字数:1781
  大学阶段既是大学生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又是人格养成、价值观确立和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然而,面对学业负担沉重、人际关系复杂与就业形势压力,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面临多重挑战,引发了一系列心理困惑与情感矛盾。在此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然而,目前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亟待深入研究与改进。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传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侧重理论知识传递,强调心理学基础理论的系统性,以及心理问题的分类框架,而鲜少涉足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实践指导。这种设计忽略了大学生在生活中切实存在的多层次心理挑战,如学业高压、复杂人际关系困境,以及未来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等,导致教育难以直面学生的核心需求。同时,部分高校的课程内容过于单一,形式上缺乏互动性和吸引力,教学方式单调枯燥,致使学生难以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汲取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受制于师资力量的薄弱,在多个层面展现出系统性的不足。部分高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数量明显不足,甚至依赖兼职人员或非心理学专业背景的教职工,导致教学内容难以触及学生复杂多样的心理需求。同时,许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既缺乏扎实的心理咨询专业背景,又缺少应对实际心理问题的实践经验,在应对学生心理危机时,难以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实操价值的指导与干预。此外,高校师资培训机制的不完善,也进一步限制了教师队伍的成长与发展,导致教育深度与广度严重受限。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进对策
  (一)调整教育内容贴近学生实际需求

  高校要以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为切入点,根据其在不同阶段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设计针对性强的课程模块。新生阶段的内容应围绕适应新环境展开,包括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社交圈、适应大学学习模式和生活节奏;针对中期学生面临的学业和人际压力困扰,课程可专注时间管理、压力释放,以及与同龄人和导师的沟通技巧;在毕业阶段,就业焦虑、自我定位和未来发展则成为重点,课程内容应包括职业心理评估、目标设定与情绪稳定策略等,以精准覆盖学生需求。
  实践性是课程内容改革的关键。教师可设置压力场景应对策略、情绪管理技能的实操练习等模块,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环境中练习调节技巧,深化理论理解。同时,课程设计也可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场景,如探讨社交媒体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如何发现虚拟环境中的心理风险,并构建应对措施。
  内容编排还应具有灵活性和时代感。教师要不断更新和调整主题来保持课程的吸引力,同时结合社会热点话题设计新的教学内容,使教育内容实时反映实时社会动态,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专业培训
  为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高校应构建一套系统化的专业培训和发展体系,以增强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专业能力。首先,高校应在招聘阶段明确师资标准,将心理学专业背景和实际咨询经验作为筛选条件之一。高校应设定严格的学术和实践门槛,使新引进的教师在知识储备和操作能力上达到高要求、严要求。此外,高校还可与心理学研究机构或其他院校合作,通过共享资源与引入学术交流计划,吸纳更多优秀心理学人才参与教育体系构建。
  现有教师的能力提升同样需要系统性规划。高校应设立定期的专业培训计划,涵盖心理学的最新理论动态、实用的心理干预技术,以及危机应对的策略等。培训内容应结合实际案例,通过集中授课、互动式案例研讨,以及情景模拟等多样化方式开展。特别是针对常见的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应设计模拟演练环节,使教师在真实情境下掌握干预技能。
  在教师发展方面,高校应为心理健康教育从业者提供继续教育和职业认证的支持,包括资助其参加心理咨询师认证考试、国内外心理学学术会议及专项研究项目等,为教师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平台和交流渠道。
  三、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承载着促进社会稳定与进步的职责。当前实践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深入触及学生内心,成为支持其成长与蜕变的重要力量。高校必须优化教育内容、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实现多方协同的综合效应。心理健康教育可为学生点燃内心希望,塑造积极乐观的生命观,助力其迈向身心和谐的未来。未来,高校应凝聚全社会力量,为培养具备健全人格与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公民持续发力。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