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深度剖析徽州文学的学术力作 ——评王昕教授《宋代徽州诗坛研究》
文章字数:1748
在宋代文学与徽州文化研究的学术领域中,王昕教授所著的《宋代徽州诗坛研究》是一部力作,为学界探索这一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该书作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成果,构思精密、规模宏大和研究扎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全书由绪论、上编、下编、结论、参考文献及两个附录组成,共计40余万字。上编依循时间脉络,详细论述了宋代徽州诗坛的发展演变,用整整五章十五节的篇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徽州诗坛发展的历史轨迹。其一大亮点是制作了大量详实的统计表,涵盖宋代徽州诗人创作数量、时间段、入籍诗人和入徽诗人等各个层面,据此将宋代徽州诗歌发展客观地分为四个阶段:北宋时期(960—1120)为酝酿期,此时本籍诗人及存诗数量不多,但为后续发展悄然蓄力;南渡前后(1121—1162)为崛起期,朱松等诗人崭露头角,开启理学与诗歌融合新篇,诗话成就突出;南宋中期(1162—1224)为壮大期,在朱熹学术引领下,汪莘、程珌等理学诗人诗坛凝聚,具有独特的美学风貌;南宋后期(1225—1285)为繁荣期,方岳、方回等群星闪耀,推动徽州诗坛迈向巅峰。这一分期与整个宋诗发展并不同步,然而作者凭借海量数据,丝丝入扣地论证其契合徽州诗坛自身发展轨迹,极具开创性,为学界深入理解区域诗坛发展提供了全新视角。
下编则切换至空间维度,以六章十八节的丰富内容,深入探讨了徽州文化与宋代徽州诗坛的紧密关联。首先,以徽文化为切入点,运用大量图表深入剖析宋代徽州诗坛的内在因素,从徽籍诗人的空间分布、文化背景,到教育科举、仕途经历乃至学术著述等个人因素,全方位呈现诗人成长土壤;其次,紧密结合徽州独特的地理环境及文化发展脉络,深入探究其对徽州士人生活状况、禀性塑造的影响,进而揭示这些因素如何融入诗歌创作,使徽州山水、风俗化作灵动诗篇;再者,聚焦官学、私学发展,分析教育环境变迁为诗歌注入的活力与风格影响;第四,深挖科举辉煌成就背后,诗人诗作中蕴含的深沉忧患、民生关怀与家国情怀,以及仕隐矛盾带来的复杂心态对诗歌风格的雕琢;第五,特别关注新安理学兴起发展过程中,徽州诗坛在抒情表意、主题内涵等方面发生的重要变化与鲜明特色;第六,从宗族发展视角出发,考察其对徽州诗坛地域文化与地方文学特色的孕育滋养,诸多文学家族传承有序,诗作代有佳作,在大宋诗歌史上独树一帜。这六个层面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生动鲜活地展现了宋代徽州诗坛的全貌。
王昕教授深厚的文献与理论功底贯穿全书。文献方面,王昕教授对诸如朱松、方岳等重点诗人作品熟稔于心,能够做到精准引用,游刃有余。她对徽州士人的社交网络和文学交游也有详实考证,通过细致梳理诗人之间的交往、唱和、赠答等活动,揭示了徽州诗坛内部的紧密联系和外部的影响力,为徽州诗坛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对徽州文献系统的爬梳过程中,她发现了《全宋诗》及其补遗之外的一百余首佚诗,这一成果无疑是本书文献价值的一大闪光点。
理论方面,王昕教授对徽州诗人文本的把握精妙入微,能够对诗歌展开多维度探究,题材、体裁、意境、艺术技巧、风格、诗学批评等方面都有所建树。在对诗歌题材的分析上,她尽量彰显徽派诗人作品中的地方特色;在体裁、意境、艺术技巧层面,她深入诗歌肌理,为徽州诗坛勾勒出了独特的美学轮廓,同时也丰富了宋代诗坛的整体格局;在探讨徽州诗歌的作品风格时,她不仅关注个体诗人的独特风格,还从整体上归纳了徽州诗歌的地域特色,通过对大量诗歌文本的细致分析,提炼出徽州诗歌在语言、意象、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共性特征,丰富了宋代诗歌的风格谱系。此外,王昕教授还对徽州诗坛的诗歌批评和诗学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对徽州诗话、诗论等文献的细致解读,揭示了徽州诗人在诗歌创作和批评方面的理论自觉和实践探索,为宋代诗学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材料。
总而言之,《宋代徽州诗坛研究》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学术水平的佳作。它于学界是知识富矿,为宋代文学、文学地理学、徽学等多学科研究开辟新境,提供珍贵资料与前沿范例;于爱好者则是一把开启宋代徽州诗意世界的钥匙,引领众人领略那方水土孕育的文学风华。《宋代徽州诗坛研究》的出版,不仅是对宋代徽州诗坛的一次全面梳理和深入研究,更是对徽州文化和宋代文学的一次重要致敬,必将持续赋能学术探索与文化传承,在学术界和文化界产生深远影响。
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文学与历史学院
全书由绪论、上编、下编、结论、参考文献及两个附录组成,共计40余万字。上编依循时间脉络,详细论述了宋代徽州诗坛的发展演变,用整整五章十五节的篇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徽州诗坛发展的历史轨迹。其一大亮点是制作了大量详实的统计表,涵盖宋代徽州诗人创作数量、时间段、入籍诗人和入徽诗人等各个层面,据此将宋代徽州诗歌发展客观地分为四个阶段:北宋时期(960—1120)为酝酿期,此时本籍诗人及存诗数量不多,但为后续发展悄然蓄力;南渡前后(1121—1162)为崛起期,朱松等诗人崭露头角,开启理学与诗歌融合新篇,诗话成就突出;南宋中期(1162—1224)为壮大期,在朱熹学术引领下,汪莘、程珌等理学诗人诗坛凝聚,具有独特的美学风貌;南宋后期(1225—1285)为繁荣期,方岳、方回等群星闪耀,推动徽州诗坛迈向巅峰。这一分期与整个宋诗发展并不同步,然而作者凭借海量数据,丝丝入扣地论证其契合徽州诗坛自身发展轨迹,极具开创性,为学界深入理解区域诗坛发展提供了全新视角。
下编则切换至空间维度,以六章十八节的丰富内容,深入探讨了徽州文化与宋代徽州诗坛的紧密关联。首先,以徽文化为切入点,运用大量图表深入剖析宋代徽州诗坛的内在因素,从徽籍诗人的空间分布、文化背景,到教育科举、仕途经历乃至学术著述等个人因素,全方位呈现诗人成长土壤;其次,紧密结合徽州独特的地理环境及文化发展脉络,深入探究其对徽州士人生活状况、禀性塑造的影响,进而揭示这些因素如何融入诗歌创作,使徽州山水、风俗化作灵动诗篇;再者,聚焦官学、私学发展,分析教育环境变迁为诗歌注入的活力与风格影响;第四,深挖科举辉煌成就背后,诗人诗作中蕴含的深沉忧患、民生关怀与家国情怀,以及仕隐矛盾带来的复杂心态对诗歌风格的雕琢;第五,特别关注新安理学兴起发展过程中,徽州诗坛在抒情表意、主题内涵等方面发生的重要变化与鲜明特色;第六,从宗族发展视角出发,考察其对徽州诗坛地域文化与地方文学特色的孕育滋养,诸多文学家族传承有序,诗作代有佳作,在大宋诗歌史上独树一帜。这六个层面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生动鲜活地展现了宋代徽州诗坛的全貌。
王昕教授深厚的文献与理论功底贯穿全书。文献方面,王昕教授对诸如朱松、方岳等重点诗人作品熟稔于心,能够做到精准引用,游刃有余。她对徽州士人的社交网络和文学交游也有详实考证,通过细致梳理诗人之间的交往、唱和、赠答等活动,揭示了徽州诗坛内部的紧密联系和外部的影响力,为徽州诗坛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对徽州文献系统的爬梳过程中,她发现了《全宋诗》及其补遗之外的一百余首佚诗,这一成果无疑是本书文献价值的一大闪光点。
理论方面,王昕教授对徽州诗人文本的把握精妙入微,能够对诗歌展开多维度探究,题材、体裁、意境、艺术技巧、风格、诗学批评等方面都有所建树。在对诗歌题材的分析上,她尽量彰显徽派诗人作品中的地方特色;在体裁、意境、艺术技巧层面,她深入诗歌肌理,为徽州诗坛勾勒出了独特的美学轮廓,同时也丰富了宋代诗坛的整体格局;在探讨徽州诗歌的作品风格时,她不仅关注个体诗人的独特风格,还从整体上归纳了徽州诗歌的地域特色,通过对大量诗歌文本的细致分析,提炼出徽州诗歌在语言、意象、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共性特征,丰富了宋代诗歌的风格谱系。此外,王昕教授还对徽州诗坛的诗歌批评和诗学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对徽州诗话、诗论等文献的细致解读,揭示了徽州诗人在诗歌创作和批评方面的理论自觉和实践探索,为宋代诗学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材料。
总而言之,《宋代徽州诗坛研究》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学术水平的佳作。它于学界是知识富矿,为宋代文学、文学地理学、徽学等多学科研究开辟新境,提供珍贵资料与前沿范例;于爱好者则是一把开启宋代徽州诗意世界的钥匙,引领众人领略那方水土孕育的文学风华。《宋代徽州诗坛研究》的出版,不仅是对宋代徽州诗坛的一次全面梳理和深入研究,更是对徽州文化和宋代文学的一次重要致敬,必将持续赋能学术探索与文化传承,在学术界和文化界产生深远影响。
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文学与历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