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版
发布日期:
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路径探索
孙妍
文章字数:177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讲好“概论”课,不仅要求教师深刻把握理论内涵与实践价值,还需创新教学方式,使其更具吸引力和实践性。然而,当前部分教学仍然存在形式单一、吸引力不足、实践性薄弱等问题,影响了思政课的立德树人效果。为此,探索并优化有效的教学路径已成为当务之急。以下四个方面或可提供借鉴。
   一、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思维引导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核心,也是“概论”课教学的关键。思政教师可围绕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或个人发展问题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探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观点与实践价值,例如,在讲授“共同富裕”专题时,可设计“首都功能核心区腾退空间的再利用如何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北三县执委会如何通过政策创新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等问题,让学生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际案例,思考跨区域治理如何通过资源整合与合作共赢实现区域整体发展。这种以问题为驱动的教学模式,既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又能促进理论知识的内化与实践应用。同时,思政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将新时代新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融入专业学习与实践,帮助他们在理论中汲取智慧、在实践中深化理解,从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融入专业知识,深化学理阐释
  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升离不开学理支撑。思政教师在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应突出其逻辑体系和哲学内涵,结合专业实际,深化理论阐释。例如,艺术生作品中往往蕴含传统文化元素,但对这些符号背后的文化价值缺乏深刻认知,导致创作缺乏思想深度。因此,思政教师可以与艺术专业教师合作,共同解读学生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帮助学生认识这些符号的深刻意义,从理论中汲取创作灵感,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实现理论与艺术表达的有机统一,也为学生未来的专业实践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三、紧扣时代脉搏,创新教学模式
  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活力,源于对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融入,以及教学理念的不断创新。思政教师需要持续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理论,确保课程既具备理论高度,又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例如,在讲解全面深化改革时,不仅要融入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还应结合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重大成果,引导学生理解改革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此外,思政教师还应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实践教学、项目式学习等,还可以设计实地考察、实验教学等活动,使思政课的教学优势得以转化为育人优势,引导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坚定信仰,在真实情境中感受理论的实践力量,在实践中明确使命,成长为自觉践行新时代使命的有志青年。
  四、善用技术赋能,提升实践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的贺信中指出:“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将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这一论述为思政课教学创新提供了重要指引。当前,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仅能优化教学设计,辅助教案编写和课堂讨论,还能帮助学生开展批判性辩论和跨学科探索,拓宽思维边界,激发创新潜能。然而,技术应用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思政教师需严格把控意识形态风险,确保技术服务于正确价值引导,并引导学生将其作为学习和实践工具,避免依赖技术。通过培养学生的技术适应力、自主能力和价值判断力,使其在技术浪潮中稳步前行、明辨是非。
  综合而言,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是思政教师的重要使命。教师应准确把握新思想的理论内涵,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教学内容,让“概论”课既有理论深度,又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坚持问题导向、融入专业知识、创新教学模式与善用技术赋能,不断深化新思想的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明确方向、坚定信念。唯有如此,才能将理论认知转化为行动自觉,帮助新时代大学生在理解党的建设和发展历程的同时,以实际行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基金项目:北京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生成式人工智能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挑战及其应对》(课题编号:BJSZ2024ZC5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北京服装学院教改项目《“两个结合”视阈下艺术类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探赜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为例》(课题编号:JG-234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服装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