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版
发布日期:
红色文化视域下中国故事对青年理想信念的筑牢
王冬鑫
文章字数:3970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生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具有伟大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文化内涵。红色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晶。其理论渊源是马克思主义,其根本路径是群众路线,其精神动力是崇高的理想信念。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史征程中逐步生成、不断发展、精益求精的一种先进的无产阶级政治文化,是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旗帜。
  青年兴则民族兴。胡锦涛指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支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重要的力量。青年的理想信念状况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人生的方向由理想引领,事业的成败被信念左右。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的“缺钙”。因此,在红色文化视域下,通过讲述中国故事,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筑牢理想信念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更加协调,中国故事的传播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因此,研究红色文化视域下中国故事对青年理想信念的筑牢工作仍有着重要意义。
   一、红色文化视域下中国故事的内涵与价值
  (一)红色文化视域下中国故事的界定

  红色文化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展创新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红色文化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形态,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文化主要体现为井冈山红色文化、长征红色文化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红色文化超越革命主题,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和时代主题有了新发展,表现为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但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精神支柱。
  红色文化视域下的中国故事,是依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历程中,以红色文化为底色,围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伟大实践所形成的一系列具有教育意义、激励作用和文化价值的故事。从五四运动中的热血觉醒到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从“一五”计划的拼搏奋斗到“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从小岗村的“大包干”创举到深圳特区的崛起奇迹;从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抗击疫情的众志成城……这些故事涵盖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英勇抗争,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艰苦奋斗,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创新发展等各个历史阶段。它们以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为原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历程。
   (二)红色文化视域下中国故事的价值分析
  1.历史价值

  红色文化视域下的中国故事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记录了中国近现代以来的沧桑巨变。它们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历程,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取得的辉煌成就。这些故事为后人研究历史、了解国情提供了丰富而真实的素材,让人们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发展。
  2.文化价值
  红色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升华和创新,红色文化视域下的中国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故事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等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同时也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这些故事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宝库,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3.教育价值
  红色文化视域下的中国故事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它们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将抽象的革命精神和理想信念转化为具体的人物和事迹,易于被青年接受和理解。通过讲述这些故事,能够助力青年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点燃他们内心深处的爱国热情,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为培育在品德、智力、体质、美育、劳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二、红色文化视域下中国故事对青年理想信念的作用
  (一)聆听红色故事,深植青年爱国情怀
  红色文化视域下的中国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情怀,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主要有革命战争年代的英雄事迹,如放牛郎王二小遇到敌人,他毫不畏惧,将敌人带入八路军的埋伏圈,最终壮烈牺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奋斗历程,如“铁人”王进喜,带领钻井队发扬拼搏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为大庆油田的开发立下汗马功劳;以及改革开放时期的创新精神,如深圳从渔村起步,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理念,突破体制束缚,率先改革,发展成国际化大都市等等。通过讲述红色文化视域下的中国故事,可以让青年了解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感受祖国的伟大和光荣,从而激发青年的爱国热情。
  (二)感悟红色故事,砥砺青年奋斗意志
  红色文化视域下的中国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奋斗历程,如革命战争年代的英勇斗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艰苦奋斗、改革开放时期的创新发展等,这些奋斗历程是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中国故事中的革命先辈们为了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他们在面对艰难险阻时,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奋斗精神。这种奋斗精神激励着青年不断前行。通过讲述红色文化视域下的中国故事,可以培养青年的奋斗精神,激发青年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懈奋斗的热情。
   (三)研习红色故事,奠定青年价值基石
  红色文化视域下的中国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导向,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艰苦奋斗、创新发展等,这些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通过讲述红色文化视域下的中国故事,可以让青年了解故事中的英雄人物和先进模范,他们不计个人得失,将集体利益和人民利益置于首位,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追求。青年在接触这些故事的过程中,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自觉摒弃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价值观,树立起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
   三、红色文化视域下中国故事筑牢青年理想信念的路径
  (一)家校联动,厚植红色文化根基
  家庭教育中的红色传承至关重要。家庭不仅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也是青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应注重在家庭教育中传承红色文化和中国故事。首先,可以通过讲述家族中的革命传统和英雄事迹,让青年了解家族的红色历史,传承家族的红色基因。其次,家长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传递红色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如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最后,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带领参观革命纪念馆,亲身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学校教育融入红色文化与中国故事,能够让青年学生了解革命历史、感受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升文化自信,助力其全面成长。因此,学校应将红色文化和中国故事纳入教育教学体系,融入日常教学中,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专门的红色文化课程,系统讲解红色文化的历史渊源、内涵和价值,以及相关的中国故事。同时,将红色文化纳入思政教育课程体系,与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有机结合,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红色文化教育。例如,高校可以组织思政教师队伍编写教材,充分利用红色文化中的素材和案例,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二)社会合力,奏响红色文化乐章
  要想利用好红色资源,首先要在红色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开发和深度挖掘,做到开发与利用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红色文化旅游是将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是传承红色文化和中国故事的重要途径。各地应充分挖掘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特色的红色文化旅游线路和景点。在旅游景区的建设和运营中,注重融入红色文化元素,通过开展体验式活动,举办红色主题拓展训练等方式,提高青年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媒体是传播红色文化和中国故事的重要平台,在传播红色故事、弘扬红色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应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资源,创新传播方式和方法,提高红色故事的传播效果。例如,可以制作红色主题电视节目和网络视频等,吸引青年的关注和参与。同时,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互动和交流活动,如红色故事征集、线上讨论等,鼓励青年积极参与红色文化传播。
  社区和社会组织在积极组织开展红色文化活动,丰富青年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他们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社区可以举办红色文化主题的讲座和文艺汇演等活动,邀请老革命家、专家学者等为青年讲述红色故事,分享革命经历。社会组织可以开展红色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如组织青年志愿者到红色纪念馆、博物馆担任讲解员,参与红色文化宣传推广等工作。通过这些活动,让青年在实践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同时也促进红色文化在社区和社会中的广泛传播。
  (三)激发兴趣,塑造主动学践品格
  不管是阅读经典的红色书籍、文献还是观看红色影视作品,通过自主学习,青年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红色文化视域下的中国故事,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要增强青年对红色文化和中国故事的学习意识,除了学校教育和社会传播的途径外,还可以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等,深入研究红色文化的历史和内涵,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红色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实践中实现自身价值。
  四、结语
  只有文化的积极引领,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要通过科学的普及与推广红色文化视域下的中国故事,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和筑牢新时代青年的理想信念,要在更高层次和更广泛领域广泛展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发挥其应有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成为展现社会主义中国和中华文化的独特风景。
  作者单位: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