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强化“四力”提升违纪案例在党纪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文章字数:1759
违纪案例具有重要的震慑、警醒、规范功能,在党纪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纪教育要在提升违纪案例的贴近力、说服力、渗透力和整改力上下功夫,促使党员干部知纪明理、守纪正身、遵纪善为,切实转化为推动工作的重要动力。
一、铆足“贴近力”,分层分类确定内容
各行各级党员干部的工作背景与经历并不相同,走上违法乱纪之路的动机、过程、手段各异,增强党纪教育案例选取的针对性,对保障教育效果至关重要。一是方向“切得准”。针对不同行业领域、不同级别、不同年龄的党员干部,全面掌握基本情况,把脉问需。明确党纪教育的方向和侧重点。如对于新入职人员,注重“慎小、慎微”教育;对于位高权重的领导干部,突出“慎独、慎权”教育;对于年龄大、党龄长的人员,强化“善始善终、保持晚节”教育。二是内容“贴得近”。围绕行业与岗位风险点,分类整理“关键少数”和关键岗位、年轻干部等不同群体违纪违法典型案例,形成系统化、多层次的警示教育资源库,差异化、精准化开展警示教育,重点突出“身边人身边事”和“同类同岗”案例运用。三是现实“跟得紧”。党纪教育依托一定的现实问题,违纪案例的运用要与当时当地的实际问题相联系,与当前的形势任务相联系,充分观照社会改革发展的现实目标状况。
二、提高“说服力”,深度剖析违纪案例
党纪教育的目的是要促使党员干部筑牢不想“腐”的思想防线,因此需要坚持学习教育与改造“三观”相结合,提升以理服人的能力。一是善“解体”,强化对违纪违法的过程性分析。在了解基本违纪犯罪事实的基础上,带领学员“沉下去”,深入解剖落马干部的“第一次”是如何破戒的、纪律意识是何以失守的,深入分析涉案人员思想变化和内在价值冲突过程,增强代入感。二是重“析理”,讲清违纪违法的问题根源。充分借鉴心理学、教育学方法挖掘违纪违法案件背后的内外部原因,着重分析造成案件背后的外部环境影响和个人思想根源。三是强“升华”,讲透违纪违法的巨大危害性。案例警示教育需要从对案例的剖析上联想到更深层次的内容。教育者着重讲透彻违纪违法行为对人民利益的损害、对党和国家事业的贻误,并及时引导学员思考,深谈如何不做案中事、成为“片中人”,切实打赢“灵魂深处的斗争”。
三、增强“渗透力”,调动多种感官参与
党纪教育仅仅停留在告诉党员干部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是不够的,还要积极创造促进学员思想交锋的环境条件,促使其在有所震慑、有所触及、有所感悟中实现思想观念的内化。一是选择廉政关键词开展专题辩论。针对党员干部工作生活中可能会经常面临的现实问题,诸如“礼上往来”与“礼尚往来”进行辩论,调动学员深入探究、充分表达、明通真理,真正识别廉洁风险点,厘清思想上的困惑点。二是开展角色扮演体验贪腐者的心路历程。组织学员分组搜集不同类型公职人员的违纪违法素材、编写脚本、分角色演出,展现违纪违法人员从“开始不敢为,到得了好处想不干了又舍不得,再到最后胆大妄为”的过程,着重演绎违法者的攀比心理、侥幸心理、补偿心理等心理诱因,直到领悟“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的必然性。三是开展“我该如何抉择”情景模拟式讨论。突出在面临诱惑的时候,公职人员的不同抉择带来的不同后果,促使其深度思考、明晰道理、形成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对现实中类似情景的“免疫”能力。
四、落实“整改力”,加大学用结合力度
现实中个别党员干部回到岗位仍然不警醒,不收敛,党纪教育效果表现为“听听感动、讲讲激动、事后不动”,原因在于行为转化没有实现。案例警示教育既要发挥增强纪法意识的作用,又需要通过增强对照意识,使党员干部认真查找自身不足并及时改正,发挥促进行为转化的作用。一是“照镜子”,组织学员围绕“思想观念的松懈之处、生活作风的隐患所在、日常工作的风险点所在”梳理自身存在问题,形成清单,坚持做到落细落实落小、见人见事见思想。二是“瞄靶子”,引导学员对照“六大纪律”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情况、重点工作的落实情况、人民群众的满意度等“靶标”找差距,综合运用鱼骨图、树状图分析法等深刻剖析自身问题发生的根源,找出病灶、“诊”出病根。三是“紧螺丝”,指导学员针对风险点和问题逐项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改进方向、目标和时限,坚持立行立改和长期坚持相结合,提炼整改行为的关键词制作个人工作“备忘录”,做实做细自查整改的文章。
作者单位:武汉市行政学院党史党建教研部
一、铆足“贴近力”,分层分类确定内容
各行各级党员干部的工作背景与经历并不相同,走上违法乱纪之路的动机、过程、手段各异,增强党纪教育案例选取的针对性,对保障教育效果至关重要。一是方向“切得准”。针对不同行业领域、不同级别、不同年龄的党员干部,全面掌握基本情况,把脉问需。明确党纪教育的方向和侧重点。如对于新入职人员,注重“慎小、慎微”教育;对于位高权重的领导干部,突出“慎独、慎权”教育;对于年龄大、党龄长的人员,强化“善始善终、保持晚节”教育。二是内容“贴得近”。围绕行业与岗位风险点,分类整理“关键少数”和关键岗位、年轻干部等不同群体违纪违法典型案例,形成系统化、多层次的警示教育资源库,差异化、精准化开展警示教育,重点突出“身边人身边事”和“同类同岗”案例运用。三是现实“跟得紧”。党纪教育依托一定的现实问题,违纪案例的运用要与当时当地的实际问题相联系,与当前的形势任务相联系,充分观照社会改革发展的现实目标状况。
二、提高“说服力”,深度剖析违纪案例
党纪教育的目的是要促使党员干部筑牢不想“腐”的思想防线,因此需要坚持学习教育与改造“三观”相结合,提升以理服人的能力。一是善“解体”,强化对违纪违法的过程性分析。在了解基本违纪犯罪事实的基础上,带领学员“沉下去”,深入解剖落马干部的“第一次”是如何破戒的、纪律意识是何以失守的,深入分析涉案人员思想变化和内在价值冲突过程,增强代入感。二是重“析理”,讲清违纪违法的问题根源。充分借鉴心理学、教育学方法挖掘违纪违法案件背后的内外部原因,着重分析造成案件背后的外部环境影响和个人思想根源。三是强“升华”,讲透违纪违法的巨大危害性。案例警示教育需要从对案例的剖析上联想到更深层次的内容。教育者着重讲透彻违纪违法行为对人民利益的损害、对党和国家事业的贻误,并及时引导学员思考,深谈如何不做案中事、成为“片中人”,切实打赢“灵魂深处的斗争”。
三、增强“渗透力”,调动多种感官参与
党纪教育仅仅停留在告诉党员干部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是不够的,还要积极创造促进学员思想交锋的环境条件,促使其在有所震慑、有所触及、有所感悟中实现思想观念的内化。一是选择廉政关键词开展专题辩论。针对党员干部工作生活中可能会经常面临的现实问题,诸如“礼上往来”与“礼尚往来”进行辩论,调动学员深入探究、充分表达、明通真理,真正识别廉洁风险点,厘清思想上的困惑点。二是开展角色扮演体验贪腐者的心路历程。组织学员分组搜集不同类型公职人员的违纪违法素材、编写脚本、分角色演出,展现违纪违法人员从“开始不敢为,到得了好处想不干了又舍不得,再到最后胆大妄为”的过程,着重演绎违法者的攀比心理、侥幸心理、补偿心理等心理诱因,直到领悟“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的必然性。三是开展“我该如何抉择”情景模拟式讨论。突出在面临诱惑的时候,公职人员的不同抉择带来的不同后果,促使其深度思考、明晰道理、形成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对现实中类似情景的“免疫”能力。
四、落实“整改力”,加大学用结合力度
现实中个别党员干部回到岗位仍然不警醒,不收敛,党纪教育效果表现为“听听感动、讲讲激动、事后不动”,原因在于行为转化没有实现。案例警示教育既要发挥增强纪法意识的作用,又需要通过增强对照意识,使党员干部认真查找自身不足并及时改正,发挥促进行为转化的作用。一是“照镜子”,组织学员围绕“思想观念的松懈之处、生活作风的隐患所在、日常工作的风险点所在”梳理自身存在问题,形成清单,坚持做到落细落实落小、见人见事见思想。二是“瞄靶子”,引导学员对照“六大纪律”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情况、重点工作的落实情况、人民群众的满意度等“靶标”找差距,综合运用鱼骨图、树状图分析法等深刻剖析自身问题发生的根源,找出病灶、“诊”出病根。三是“紧螺丝”,指导学员针对风险点和问题逐项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改进方向、目标和时限,坚持立行立改和长期坚持相结合,提炼整改行为的关键词制作个人工作“备忘录”,做实做细自查整改的文章。
作者单位:武汉市行政学院党史党建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