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版
发布日期:
习近平关于斗争艺术论述的形成依据
熊育媛
文章字数:1760
  摘要: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习近平关于斗争艺术的论述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斗争哲学,立足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站在新时代的新形势之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积极回应了新时期应怎样开展斗争的实践课题,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斗争观,同时为解决新问题、新矛盾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关键词:习近平;斗争艺术;形成依据
   一、习近平关于斗争艺术论述的理论依据
  习近平关于斗争艺术论述的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中的矛盾规律和阶级斗争学说。首先,关于矛盾规律,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矛盾规律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矛盾是普遍存在、对立统一的。对立是矛盾的斗争性所在,统一则是矛盾同一性的体现,二者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事物的发展。列宁曾指出:“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这是“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1]因此,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的,事物的发展是矛盾转化的过程,在不断斗争中促进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其次,关于阶级斗争学说,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至今所有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2]他们认为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直接动力,并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间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引起阶级斗争,带来新的社会变革,实现生产力的解放。虽然现代社会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处的时代有较大差异,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仍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现实针对性,为当今社会认识阶级关系和处理社会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二、习近平关于斗争艺术论述的历史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3]回顾党的百年历史,斗争贯穿了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全过程。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起,便指引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在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中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新中国成立后,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地改革,恢复国民经济,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飞跃。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从总结经验教训中把理论上升为实践,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重要论断,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历程,把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推向未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启新征程,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都焕发着生机活力,党和人民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种种迹象表明党的百年历史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历史,为斗争理论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依据。
  三、习近平关于斗争艺术论述的现实依据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面临着重大的考验和危险。从外部环境来看,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随着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国际上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日趋增多,全球性挑战日益严峻,如何推动构建一个更加和平、稳定、繁荣的世界,是各国发展都需要考虑的问题,而中国在这当中逐渐成为全球格局演变的主要力量。从党自身来看,能否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不断满足人民的需求等,是党必须解决好的一系列问题。历史和现实证明,党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对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至关重要。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内外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把握新的伟大斗争的历史特点,发扬斗争精神,把握斗争方向,把握斗争主动权,坚定斗争意志,掌握斗争规律,增强斗争本领。”[4]即要求党在执政实践中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从实际出发,总结历史,面向未来,在新时代的历史征程中继续开展新的伟大斗争。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2).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