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的策略研究
文章字数:1797
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是引导学生体悟生命价值、关心生命、热爱生命的教育活动。而安全教育则是让学生在生命价值的前提下,对能够威胁生命价值的因素进行有效应对的教育活动。生命安全教育在学生的个人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道德法治课程是对学生行为的重要规范,生命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融入,能够促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更加丰满和充实,并使学生能够在践行道德与法律的基础上尊重生命、维护生命。
一、优化教材结构,实现生命安全教育的有序融入
生命安全教育在初中道德法治课程中的融入应当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编订的过程中应当将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融入其中,引导学生从认识生命、到感悟生命逐渐向如何对应生命中的挫折进行延伸,强化其对生命安全教育的认同感。同时,应当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上融入生动的案例以及插画强化生命安全教育教材的可阅读性和趣味性。
二、转变教学观念,实现生命安全教育的深层次融入
生命安全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融入受到教师教学观念的影响。过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会基于以教师为主导、以应试教育为目的、以教材内容为根本的教学理念展开教学,导致生命安全教育的融入效果受到影响。基于此,应当强化教师对教育政策的了解,推动教师观念的转变。具体而言,教师要立足新课标要求,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促使其可以立足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展教学,并要注重基于学生的学习诉求、综合能力、学生意愿进行课堂设计,以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进而提高融合教育的实际效果,使得生命安全教育更加深入人心。
三、推动教师教学方法转变,提高生命安全教育的效能
教师在推进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过程中应当采用更加灵活、科学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受“唯分数论”的影响,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佳。对此,应当加强对情景演绎法、项目驱动法、混合教学法等灵活教学方式的运用,以推动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例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守护生命”这一栏目中,教师可以利用情景演绎法来强化生命安全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融入。具体来说,立足地震这一场景,通过警示铃营造紧急氛围,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逃脱和自救,到达安全地点后在校医的指导下模拟伤情进行处理,通过具体的情景演绎有助于实现生命安全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高效融入,提高教学效能。此外,也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纪录片,引导学生体悟灾难无情的真正意义,并促使其学会自救方法,保护生命安全。
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实现生命安全教育的有效融入
生命安全教育在初中思想与品德课程中的有效融入应当积极推动教师能力的提升。首先应当针对教师的教材引申能力展开培训。为保障教师能够充分挖掘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关生命安全教育的元素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学校应当建立案例库,以便教师开展自主学习。同时,可以组织教师对教材进行讨论,深化其对教材内容的了解,便于其更好地开展教学。最后,组织教师学习保护生命安全的相关实践技能,这是促进生命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的必要举措。例如,可以与相关机构达成协议,组织教师前往火警机构以及其他相关机构进行参观或是邀请其成员来进行技能指导,帮助教师掌握发生火灾的逃脱手段、遇到劫匪时的自救举措、溺水后的紧急施救等技能,并针对教师的学习成效进行考核,确保教师的学习成效;或者可以向教师发放学习任务,鼓励教师通过抖音、百度等网络学习渠道完成对相关技能的学习。
五、落实效果评估,对生命安全教育的融入效果进行检验
完善教学评估是保障生命安全教育真正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举措。对此,应当注重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查。对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效果的考核应当在理论考核的基础上融入部分技能考核,确保学生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同时不定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评估,检验课程开展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平台,为实现生命安全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融入,应当推进教师观念以及能力的提升,鼓励教师采用灵活、高效的教学方法,对生命安全教育的融入效果进行检验,以实现生命安全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合理化、高质量融入,使得生命安全教育能够通过与道德法治课程的融合,实现增强学生生命安全意识和能力的目标。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优化教材结构,实现生命安全教育的有序融入
生命安全教育在初中道德法治课程中的融入应当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编订的过程中应当将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融入其中,引导学生从认识生命、到感悟生命逐渐向如何对应生命中的挫折进行延伸,强化其对生命安全教育的认同感。同时,应当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上融入生动的案例以及插画强化生命安全教育教材的可阅读性和趣味性。
二、转变教学观念,实现生命安全教育的深层次融入
生命安全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融入受到教师教学观念的影响。过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会基于以教师为主导、以应试教育为目的、以教材内容为根本的教学理念展开教学,导致生命安全教育的融入效果受到影响。基于此,应当强化教师对教育政策的了解,推动教师观念的转变。具体而言,教师要立足新课标要求,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促使其可以立足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展教学,并要注重基于学生的学习诉求、综合能力、学生意愿进行课堂设计,以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进而提高融合教育的实际效果,使得生命安全教育更加深入人心。
三、推动教师教学方法转变,提高生命安全教育的效能
教师在推进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过程中应当采用更加灵活、科学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受“唯分数论”的影响,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佳。对此,应当加强对情景演绎法、项目驱动法、混合教学法等灵活教学方式的运用,以推动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例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守护生命”这一栏目中,教师可以利用情景演绎法来强化生命安全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融入。具体来说,立足地震这一场景,通过警示铃营造紧急氛围,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逃脱和自救,到达安全地点后在校医的指导下模拟伤情进行处理,通过具体的情景演绎有助于实现生命安全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高效融入,提高教学效能。此外,也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纪录片,引导学生体悟灾难无情的真正意义,并促使其学会自救方法,保护生命安全。
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实现生命安全教育的有效融入
生命安全教育在初中思想与品德课程中的有效融入应当积极推动教师能力的提升。首先应当针对教师的教材引申能力展开培训。为保障教师能够充分挖掘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关生命安全教育的元素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学校应当建立案例库,以便教师开展自主学习。同时,可以组织教师对教材进行讨论,深化其对教材内容的了解,便于其更好地开展教学。最后,组织教师学习保护生命安全的相关实践技能,这是促进生命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的必要举措。例如,可以与相关机构达成协议,组织教师前往火警机构以及其他相关机构进行参观或是邀请其成员来进行技能指导,帮助教师掌握发生火灾的逃脱手段、遇到劫匪时的自救举措、溺水后的紧急施救等技能,并针对教师的学习成效进行考核,确保教师的学习成效;或者可以向教师发放学习任务,鼓励教师通过抖音、百度等网络学习渠道完成对相关技能的学习。
五、落实效果评估,对生命安全教育的融入效果进行检验
完善教学评估是保障生命安全教育真正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举措。对此,应当注重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查。对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效果的考核应当在理论考核的基础上融入部分技能考核,确保学生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同时不定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评估,检验课程开展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平台,为实现生命安全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融入,应当推进教师观念以及能力的提升,鼓励教师采用灵活、高效的教学方法,对生命安全教育的融入效果进行检验,以实现生命安全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合理化、高质量融入,使得生命安全教育能够通过与道德法治课程的融合,实现增强学生生命安全意识和能力的目标。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