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高校“05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现状及提升策略
文章字数:2647
摘要: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05”后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个性特征,如何将他们培养成为新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已经逐渐成为困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难题之一。对此,本文首先就高校“05”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现状进行简要分析,之后提出行之有效的策略,以此提升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效率,为高校学生未来发展奠基。
关键词:高校;“05”后;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现状;策略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力军,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更是实现中国伟大复兴梦想的希望。当前,“05”后已经逐渐成为高校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成长,自身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接触了多元化的文化和思想,这使得他们在思想观念和价值认知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因此,高校在培养“05”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过程中,应根据他们自身特点,制定科学的培养目标,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提升培养质量和效果,从而使他们成为符合社会以及国家发展需要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1]。
一、高校“05”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现状
当前,高校在“05”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此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05”后青年对马克思主义原理学习缺乏兴趣。“05”后青年成长于信息时代,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影响下,各种各样的碎片化信息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使他们对简明、形象的信息有着较高的依赖。这导致很少有“05”后青年能够沉下心去研读相关理论和原著。同时,他们往往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都会有一定的刻板印象,片面地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存在较强的理论性,读起来晦涩难懂,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死记硬背,这也导致“05”后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缺乏应有兴趣和动力,并且无法将其运用在实际问题之中,大多是为了成功应对考试而学习。
(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缺乏深度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践行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重要实践。然而,当前“05”后青年在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尽管他们能够接触到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资源,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主题涉及多个领域,范围较大,“05”后青年在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中往往处于浅层体验层面,并未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导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逐渐沦为形式主义。
(三)缺乏丰富多样的实践平台和契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也是帮助“05”后青年巩固和内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途径。然而,经过笔者实践调查发现,当前,高校在培养“05”后青年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很少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和契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高校资源有限,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缺乏社会经历和经验,很少参与社会实践[2]。
二、高校“05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创新策略
(一)革新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为了激发“05”后青年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高校以及教师有必要对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程内容进行革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融合,引入大量现实案例,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使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之中,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高校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以学生为本”原则,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学情,采取项目式、小组讨论、多媒体等方式开展教学,通过运用这些创新型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有效改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还能够深化学生理解和认知,强化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二)建立激励机制,提升学生学习动力。为了提高“05”后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效率和质量,高校还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青年群体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培养效率和质量。这套激励机制包括但不限于提供奖学金、授予相关荣誉、提供实践契机等多种措施,以此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动力。同时,针对那些在马克思主义学习和践行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学生,高校应对其进行适当奖励,这样做不仅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够树立正面典型,鼓励更多“05”后青年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和实践中。
(三)多主体联合,对青年学生进行正向引导。当前,为了有效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05”后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效果和质量,仅靠高校和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对此,高校还应与家庭、社会等进行联合,构建协同育人机制,通过联合多个主体,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05”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习和成长的环境。对此,高校可以统筹各方资源,通过组织和开展家长会、专题讲座的方式,向家长以及社会成员宣传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要价值,纠正家庭成员、社会成员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误解和偏见。通过这样的方式,积极营造一个有利于“05”后青年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的环境,从而为他们未来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新媒体手段,改善社会氛围。当前,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被广泛地运用到社会各个领域之中,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高校应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利用新媒体平台,比如说抖音、微博等,定期发布一些关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教育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吸引青年学生兴趣,深化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同时,高校还可以与相关新媒体平台开展合作,共同组织和开展相关实践活动,比如说线上研讨会、知识竞赛、演讲等,以此激发学生兴趣,提升他们实践能力。从而成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三、结语
总之,马克思主义培养对高校青年学生未来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此,高校应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教学活动,以此深化学生认知。然而,高校在培养“05”后青年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培养效果和质量的提升。对此,高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帮助青年学生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深化认知,为他们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朱芩.云南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22.
[2]王湖滨.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质量提升策略研究[J].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9,36(2):72-7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经验与启示研究”(24CKS029)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高校;“05”后;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现状;策略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力军,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更是实现中国伟大复兴梦想的希望。当前,“05”后已经逐渐成为高校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成长,自身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接触了多元化的文化和思想,这使得他们在思想观念和价值认知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因此,高校在培养“05”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过程中,应根据他们自身特点,制定科学的培养目标,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提升培养质量和效果,从而使他们成为符合社会以及国家发展需要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1]。
一、高校“05”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现状
当前,高校在“05”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此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05”后青年对马克思主义原理学习缺乏兴趣。“05”后青年成长于信息时代,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影响下,各种各样的碎片化信息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使他们对简明、形象的信息有着较高的依赖。这导致很少有“05”后青年能够沉下心去研读相关理论和原著。同时,他们往往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都会有一定的刻板印象,片面地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存在较强的理论性,读起来晦涩难懂,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死记硬背,这也导致“05”后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缺乏应有兴趣和动力,并且无法将其运用在实际问题之中,大多是为了成功应对考试而学习。
(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缺乏深度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践行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重要实践。然而,当前“05”后青年在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尽管他们能够接触到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资源,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主题涉及多个领域,范围较大,“05”后青年在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中往往处于浅层体验层面,并未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导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逐渐沦为形式主义。
(三)缺乏丰富多样的实践平台和契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也是帮助“05”后青年巩固和内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途径。然而,经过笔者实践调查发现,当前,高校在培养“05”后青年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很少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和契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高校资源有限,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缺乏社会经历和经验,很少参与社会实践[2]。
二、高校“05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创新策略
(一)革新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为了激发“05”后青年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高校以及教师有必要对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程内容进行革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融合,引入大量现实案例,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使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之中,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高校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以学生为本”原则,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学情,采取项目式、小组讨论、多媒体等方式开展教学,通过运用这些创新型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有效改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还能够深化学生理解和认知,强化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二)建立激励机制,提升学生学习动力。为了提高“05”后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效率和质量,高校还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青年群体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培养效率和质量。这套激励机制包括但不限于提供奖学金、授予相关荣誉、提供实践契机等多种措施,以此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动力。同时,针对那些在马克思主义学习和践行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学生,高校应对其进行适当奖励,这样做不仅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够树立正面典型,鼓励更多“05”后青年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和实践中。
(三)多主体联合,对青年学生进行正向引导。当前,为了有效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05”后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效果和质量,仅靠高校和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对此,高校还应与家庭、社会等进行联合,构建协同育人机制,通过联合多个主体,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05”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习和成长的环境。对此,高校可以统筹各方资源,通过组织和开展家长会、专题讲座的方式,向家长以及社会成员宣传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要价值,纠正家庭成员、社会成员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误解和偏见。通过这样的方式,积极营造一个有利于“05”后青年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的环境,从而为他们未来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新媒体手段,改善社会氛围。当前,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被广泛地运用到社会各个领域之中,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高校应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利用新媒体平台,比如说抖音、微博等,定期发布一些关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教育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吸引青年学生兴趣,深化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同时,高校还可以与相关新媒体平台开展合作,共同组织和开展相关实践活动,比如说线上研讨会、知识竞赛、演讲等,以此激发学生兴趣,提升他们实践能力。从而成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三、结语
总之,马克思主义培养对高校青年学生未来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此,高校应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教学活动,以此深化学生认知。然而,高校在培养“05”后青年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培养效果和质量的提升。对此,高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帮助青年学生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深化认知,为他们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朱芩.云南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22.
[2]王湖滨.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质量提升策略研究[J].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9,36(2):72-7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经验与启示研究”(24CKS029)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