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年01月10日
提升高校基层科研管理人员能力的对策研究
文章字数:2609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高校科研工作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在争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背景下科研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基层科研管理人员在科研项目实施、资源调配、人员管理等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推动科研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力量。鉴于高校基层管理人员的重要作用,高校可从完善选用机制、聚焦数据利用、强化业务培训和创新激励机制等方面不断提高高校基层管理人员能力。
一、以完善选用机制加强队伍建设
一是注重顶层设计,把好“入口关”。制定明确的招聘标准和流程,从“选苗”阶段把关,推动政治素质、专业背景、职业素养、沟通协调能力及创新意识全方位考核、考察向高校基层科研管理人员招录工作延伸,把政治素质信得过、专业能力靠得住、职业素养值得托的“好苗子”选进来,确保高校基层科研管理人员从源头上能放心、能信赖。
二是加强梯队建设,提升“精准度”。推动高校基层科研管理队伍梯队建设,不断充足科研管理人员“人才库”,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全面梳理科研管理工作流程和任务,明晰各岗位、各梯队层次的工作内容、职责范围、工作强度及所需技能,为合理设定岗位编制提供依据,提高人岗“匹配度”,减少科研管理人员的流动与流失。
三是拓宽招聘渠道,增添“硬支撑”。扩大招聘及引进范围,吸引优秀人才加入科研管理队伍。充分运用以才引才、市场引才、学术峰会聚拢人才等方式,提高引才质量及效率。尝试采用“揭榜挂帅”机制,依托官方网站吸引科研管理人员揭榜,并给予充分保障。
四是转变工作理念,强化“责任心”。明确管理人员工作职责,增强自我约束,树立敬业精神,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以敬业的态度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主动关注工作中的问题和需求,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和改进措施。促进工作理念由管理向服务转移,把服务的理念贯穿于工作的始终,以满足科研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二、以聚焦数据利用提高管理效能
一是实现系统更新与升级。随着科研发展,新的研究方向、课题类型和管理要求不断涌现,科研项目日益多样化,科研管理工作也日趋复杂。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科研数据安全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威胁。定期更新系统不仅能及时满足新的业务需求,确保科研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可以及时修复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确保科研数据在科研管理过程中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防止数据泄露、篡改等安全事件的发生。
二是实现信息共享与整合。加快科研管理系统与人事系统、财务系统及资产管理系统的深度融合,依托各方数据做到师资、项目、经费等数据信息互联互通,打破信息孤岛,将过去“单打独斗”的科研力量、科研设备等进行整合,在实现各部门查询与发布信息便捷化和智能化的同时,提供全面视角,更好地对科研项目进行规划、管理和评估。
三是实现管理高效与科学。充分利用大数据和科研平台,提高信息化办公能力,有助于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以便将科研管理人员从繁琐的数据搜集整理工作中解脱出来,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减轻管理人员负担。同时通过数据整合,为科研管理决策提供更丰富、准确的数据资源和科学依据,使决策更加精准、合理,符合学校的整体发展需求。
四是实现人员能用与会用。平台的搭建与更新、数据的融合与共享解决了“能用”的问题,科研管理人员要通过提高自身能力解决“会用”的难题。定期阅读权威的科研管理期刊、杂志和网站,关注行业动态和管理领域最前沿知识,了解和掌握专业的科研管理软件,学习新兴的信息化办公工具,提升自身素养,从而提高对信息数据的获取、筛选以及利用的能力。
三、以强化业务培训促进能力提升
一是岗前培训,上好入职“第一课”。通过“公共培训+业务培训”的模式,帮助新入职教师了解学校整体情况、文化氛围、规章制度,同时选派理论功底扎实、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知名专家学者等开展精准化、实效性的专题培训,深入掌握具体业务、工作流程和职责要求,以更快地融入学校环境,适应工作岗位,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是问题导向,填补能力“空白区”。组织高校基层科研管理人员参加科研项目申报、科研经费管理、科研成果认定及转化等方面专业培训。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填补科研管理人员的知识空白、经验盲区,有效解决高校基层科研管理人员想干不会干的问题。
三是交流分享,经验方法“引进来”。常态化开展跨学校、跨学院、跨专业交流分享会,传播和共享先进经验,开拓新思路、学习新方法、引进新模式,避免重复探索,提高高校基层科研管理人员工作效率和质量。
四是以干代训,练就工作“硬本领”。执行“轮岗交流常态化、岗位练兵多样化”实践锻炼机制,推动管理人员有序交流。采取“所在单位推、个人自愿报”方式,从基层科研管理人员队伍中择优选派优秀管理人员到上级主管部门对应岗位挂职锻炼,跟班学习行政管理知识和业务知识,以干促学、以学促干,形成学用结合的良好循环,同时不断开阔视野,在实践中培养锻炼高校基层科研管理人员的“实战水平”。
五是经验借鉴,注入管理“新活力”。参照欧美国家的先进做法,例如组建专业的科研管理人员组织,利用职业发展培训、在线研讨会议、科研管理年会、巡回研讨班、国际交流项目等渠道,为科研管理人员提供服务。
四、以创新激励机制增添工作活力
一是紧盯管理与考评。制定合理的日常管理和人才考评机制,强化从严管理。通过日常考核与工作表现相结合的方式,采取“日常调度+月考评+年考核”全过程管理考核机制,每月通报工作动态,每季度梳理工作成效,每年考核工作实绩对管理人员行为表现进行量化打分,并以此作为考评晋升的重要指标,助推勤勉履职、担当作为。
二是聚焦晋升与奖励。打破传统单一的职称晋升模式,创设复合式职称晋升通道,将职称等级晋升与行政职务晋升结合起来,为基层科研管理人员提供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路径,进而提升管理人员工作活力。同时采取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的方式对于作出重要贡献的科研管理人员给予表彰与奖励,通过人性化的福利保障、多样化的荣誉奖励、灵活化的薪酬奖励,多措并举达到激励效果。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疆大学2024年教师发展研究计划项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新疆高校基层科研管理人员能力提升研究——以新疆大学为例(XJU—2024JF2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一、以完善选用机制加强队伍建设
一是注重顶层设计,把好“入口关”。制定明确的招聘标准和流程,从“选苗”阶段把关,推动政治素质、专业背景、职业素养、沟通协调能力及创新意识全方位考核、考察向高校基层科研管理人员招录工作延伸,把政治素质信得过、专业能力靠得住、职业素养值得托的“好苗子”选进来,确保高校基层科研管理人员从源头上能放心、能信赖。
二是加强梯队建设,提升“精准度”。推动高校基层科研管理队伍梯队建设,不断充足科研管理人员“人才库”,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全面梳理科研管理工作流程和任务,明晰各岗位、各梯队层次的工作内容、职责范围、工作强度及所需技能,为合理设定岗位编制提供依据,提高人岗“匹配度”,减少科研管理人员的流动与流失。
三是拓宽招聘渠道,增添“硬支撑”。扩大招聘及引进范围,吸引优秀人才加入科研管理队伍。充分运用以才引才、市场引才、学术峰会聚拢人才等方式,提高引才质量及效率。尝试采用“揭榜挂帅”机制,依托官方网站吸引科研管理人员揭榜,并给予充分保障。
四是转变工作理念,强化“责任心”。明确管理人员工作职责,增强自我约束,树立敬业精神,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以敬业的态度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主动关注工作中的问题和需求,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和改进措施。促进工作理念由管理向服务转移,把服务的理念贯穿于工作的始终,以满足科研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二、以聚焦数据利用提高管理效能
一是实现系统更新与升级。随着科研发展,新的研究方向、课题类型和管理要求不断涌现,科研项目日益多样化,科研管理工作也日趋复杂。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科研数据安全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威胁。定期更新系统不仅能及时满足新的业务需求,确保科研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可以及时修复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确保科研数据在科研管理过程中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防止数据泄露、篡改等安全事件的发生。
二是实现信息共享与整合。加快科研管理系统与人事系统、财务系统及资产管理系统的深度融合,依托各方数据做到师资、项目、经费等数据信息互联互通,打破信息孤岛,将过去“单打独斗”的科研力量、科研设备等进行整合,在实现各部门查询与发布信息便捷化和智能化的同时,提供全面视角,更好地对科研项目进行规划、管理和评估。
三是实现管理高效与科学。充分利用大数据和科研平台,提高信息化办公能力,有助于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以便将科研管理人员从繁琐的数据搜集整理工作中解脱出来,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减轻管理人员负担。同时通过数据整合,为科研管理决策提供更丰富、准确的数据资源和科学依据,使决策更加精准、合理,符合学校的整体发展需求。
四是实现人员能用与会用。平台的搭建与更新、数据的融合与共享解决了“能用”的问题,科研管理人员要通过提高自身能力解决“会用”的难题。定期阅读权威的科研管理期刊、杂志和网站,关注行业动态和管理领域最前沿知识,了解和掌握专业的科研管理软件,学习新兴的信息化办公工具,提升自身素养,从而提高对信息数据的获取、筛选以及利用的能力。
三、以强化业务培训促进能力提升
一是岗前培训,上好入职“第一课”。通过“公共培训+业务培训”的模式,帮助新入职教师了解学校整体情况、文化氛围、规章制度,同时选派理论功底扎实、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知名专家学者等开展精准化、实效性的专题培训,深入掌握具体业务、工作流程和职责要求,以更快地融入学校环境,适应工作岗位,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是问题导向,填补能力“空白区”。组织高校基层科研管理人员参加科研项目申报、科研经费管理、科研成果认定及转化等方面专业培训。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填补科研管理人员的知识空白、经验盲区,有效解决高校基层科研管理人员想干不会干的问题。
三是交流分享,经验方法“引进来”。常态化开展跨学校、跨学院、跨专业交流分享会,传播和共享先进经验,开拓新思路、学习新方法、引进新模式,避免重复探索,提高高校基层科研管理人员工作效率和质量。
四是以干代训,练就工作“硬本领”。执行“轮岗交流常态化、岗位练兵多样化”实践锻炼机制,推动管理人员有序交流。采取“所在单位推、个人自愿报”方式,从基层科研管理人员队伍中择优选派优秀管理人员到上级主管部门对应岗位挂职锻炼,跟班学习行政管理知识和业务知识,以干促学、以学促干,形成学用结合的良好循环,同时不断开阔视野,在实践中培养锻炼高校基层科研管理人员的“实战水平”。
五是经验借鉴,注入管理“新活力”。参照欧美国家的先进做法,例如组建专业的科研管理人员组织,利用职业发展培训、在线研讨会议、科研管理年会、巡回研讨班、国际交流项目等渠道,为科研管理人员提供服务。
四、以创新激励机制增添工作活力
一是紧盯管理与考评。制定合理的日常管理和人才考评机制,强化从严管理。通过日常考核与工作表现相结合的方式,采取“日常调度+月考评+年考核”全过程管理考核机制,每月通报工作动态,每季度梳理工作成效,每年考核工作实绩对管理人员行为表现进行量化打分,并以此作为考评晋升的重要指标,助推勤勉履职、担当作为。
二是聚焦晋升与奖励。打破传统单一的职称晋升模式,创设复合式职称晋升通道,将职称等级晋升与行政职务晋升结合起来,为基层科研管理人员提供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路径,进而提升管理人员工作活力。同时采取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的方式对于作出重要贡献的科研管理人员给予表彰与奖励,通过人性化的福利保障、多样化的荣誉奖励、灵活化的薪酬奖励,多措并举达到激励效果。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疆大学2024年教师发展研究计划项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新疆高校基层科研管理人员能力提升研究——以新疆大学为例(XJU—2024JF2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