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
发布日期:
基于文化视角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内涵阐释
蔡濡骏 谭文华
文章字数:2275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这一理念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也符合现代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指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平衡、互利的关系。这种关系强调人类要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变化,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共同发展。这种共生关系不仅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有利于自然界的稳定与繁荣。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内涵的不断传承和延伸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和谐是指“系统各部分之间能达到最优化状态的排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一词最初是指音律和谐,后来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逐渐扩展为人际关系和谐以及社会状态和谐。《易经》把“和”一字解释为和睦友好。“和谐”最早出现在中国传统典籍中可追溯至《管子·兵法》中的:“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和。和合故而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体现出古代对和谐社会的不懈追求。和谐观念的不断发展延伸,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规约世人的价值准则。
  (二)中国现代文化的和谐。中国式现代化传承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绿化运动、环境保护到可持续发展,在不断地探索实践中,公众的文化理念得到了发展和升华,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和谐”一词经过精神内核的挖掘、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最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人与自然的和谐上升到一种双向的互为和谐。其要求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协调平衡关系,统筹规划“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遵守自然法则、经济逻辑与社会规律,走经济社会发展、国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良好的新道路。
  三、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共生、共荣与共进
  (一)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不同生物体之间为了共同的生存而彼此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固然是具有生命意识的,同样自然也是有生命特征的存在;共生不仅仅是一种生物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生存哲学。
  1.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自古以来,人类就依赖着自然界的恩赐而生存。无论是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还是矿产资源,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程度并没有减弱,反而变得更加深入和复杂。例如,现代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这些资源大多数来源于自然界。同时,人类的生活品质也与自然环境的质量密切相关,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优美的生态环境都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自然界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自然界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例如,自然灾害的发生会促使人类反思自己的行为方式,寻求更加科学、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同时,自然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激发了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二)人与自然的共荣关系。共荣是不同生物体之间在共同生存的基础上,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共荣不仅意味着人类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还意味着人类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推动自然界的繁荣和发展。
  1.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是实现人与自然共荣的基础。人类应该认识到自然界的价值和尊严,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环境。同时,人类还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修复已经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例如,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措施,可以增加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通过污水处理、垃圾回收等措施,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环境质量。
  2.利用智慧和力量推动自然界的繁荣。生态兴则文明兴。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可以通过智慧和技术手段来适应和改造自然,既激发自然界的繁荣和生机,又促使自然环境朝着有益于人类活动的方向发展。例如,通过科技创新和研发,可以开发更加环保、高效、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同时,人类还可以通过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方式,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三)人与自然的共进关系。共进是不同生物体之间在共同生存、共同繁荣的基础上,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共进不仅意味着人类要学习自然界的智慧和经验,还意味着人类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推动自然界的进步和发展。
  1.学习自然界的智慧和经验。自然界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经验,这些智慧和经验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例如,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宝贵的生态智慧和经验。通过学习这些智慧和经验,人类可以更好地认识自然界的规律和特点,找到更加科学、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生态环境保护方式。
  2.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自然界的进步。人类智慧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提升对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的需求,在深度和广度上促使自然界的进步和发展。例如,通过科技创新和研发,人类可以开发出更加高效、环保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水平。同时,人类还可以通过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推动全球环境治理的进程。
   四、结语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是伴随着人类文明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发展而形成的核心思想。尤其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语境中,是深入灵魂、自然而然、广为接受的一种文化理念。这种既“和谐”又“共生”的精神也正是中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价值体现。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