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版
发布日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抬头”到“点头”的教学改革路径初探
汪泽民
文章字数:1531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大学生来说,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平台,更是价值引领、思想启迪的重要阵地。然而,面对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和学生日益多元的思想需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脱节,以及教学方法的单一乏味。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停留于理论灌输,缺乏与学生个人经历、社会现实的紧密联系,导致学生兴趣不高,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此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化,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其个性化学习需求。如何让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学生“抬头听课”的被动接受,转为“点头认同”的主动内化,如何让这门课程真正“活”起来,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关键词:思政教育;理论课;情感共鸣
  一、抬头:激发学习兴趣,构建互动课堂
  要让学生的目光从手机、课本之外“抬头”,关键在于教学内容的创新,首要任务是让课程内容“接地气”。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社会热点问题融入课程,用鲜活的事例替代抽象的概念,使理论学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引入学生关心的就业、创业、国际关系等话题,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针对性。[1]其次,采用讨论式、辩论式、案例式、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打破教师“一言堂”的传统单一教学模式。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在线讨论平台、虚拟现实技术等,构建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沉浸感。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从而主动“抬头”,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二、思考:引导学生思辨,培养批判性思维
  构建开放包容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质疑、批判,甚至是“异见”。教师应成为引导者而非评判者,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声音,引导他们理性思考、辩证分析。当学生愿意“抬头”关注课堂内容时,下一步便是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具有争议性的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这种思辨过程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还能促进其价值观的成熟。同时,举办专题讲座、学术沙龙等活动,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社会人士参与,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思想碰撞与融合。建立线上线下的交流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学习社群等,为学生提供持续讨论的空间。教师作为引导者,适时参与讨论,既保证讨论的深度,又避免偏离主题,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成长。
  三、点头:达成情感共鸣,实现价值认同
  从“思考”到“点头”,关键在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情感共鸣的达成。教师应注重情感教育,通过分享个人经历、讲述感人故事等方式,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感受到理论的温度,从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理论最终要指导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将课堂所学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和认同。通过亲眼见证、亲身体验,学生更容易从心底“点头”,形成稳定的价值观。
  四、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创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从“抬头”到“点头”不仅是对教学方法的革新,更是对教育理念的深化。学生由“抬头”而“思考”,由“思考”到“点头”,最终实现知识与信仰的双重升华,它要求教育者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和人文关怀精神。未来,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持续更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将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成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坚实阵地。
  参考文献:
  [1]姜明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路径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22.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科“十四五”(2023年)基金项目:从抬头到点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隐性逃课”探颐与“真实在场”策略研究(SZ232017)
  作者单位: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