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版
发布日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法学教育研究
万静
文章字数:3407
  摘要:学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法学教育是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现实所需,为全面依法治国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是法学教育的价值目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法学教育的过程中还面临着制度设计不完善、课程体系不健全、教师队伍建设待加强、学生主体意识待提高的现实困境,学校需要重视顶层制度设计,促成管理机制汇合,抓住教师这一关键要素,形成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协调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同时还需协同多元主体,促进学生提升知、情、意、行水平。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学教育;课程思政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法学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制度设计不完善。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法学教育的场所。做好顶层设计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具体实践中,存在学校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理念理解不深的问题,有学校仅在大学章程中党委责任的相关条款中进行列举,并没有根据学校现实情况、学生实际,制定纲领性制度文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贯彻到学生学习、发展的全过程、全链条、全环节。如何通过法学课程思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有机结合。目前高校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部分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顶层设计不足,制度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具体到专业学科,也没有形成完整配套的考核评价体系,导致课程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需求不符,教学方法与手段有的仍以理论讲授为主,教育内容和实际需求脱节等,增加了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难度。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二者共同发挥作用。就既有成果而言,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阐释体系。就思政课而言,部分民族院校,如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专门开设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部分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院校也已陆续开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但大部分高校仍是通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的讲述时来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其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内容的占比不够高,内容也还不够聚焦,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
  就法学学科而言,国内法学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采取了法学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模式。开设《法理学》《宪法学》《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和《中国法制史》等必修课程,部分院校也开设了《民族法专题》;就选修课程来看,部分院校开设有《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专题》《民族区域自治法专题研究》等课程,教师通过不同课程的实际课程内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在课程中潜移默化,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穿插到课程中,发挥课程思政的浸润作用。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待加强。在法学课程思政的进行过程中,要求教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内容有所深耕,现实存在部分教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和驾驭能力不足,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角度和程度不足,专业课程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效果欠佳等问题。究其根源,是由于部分教师面临繁重的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缺乏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内容讲授的时间。学校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专业培训较少,理论学习深度较大,教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把握不准,学情分析方面也缺乏系统科学的理论支撑。同时各个学科教师的知识面和能力范围相对专业化,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合作,缺乏教育合力的形成机制,这也制约着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展开。
  (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待提高。教师授课过程中,教师穿插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知识,讲述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时,存在一些学生的课程参与度不高,认为这仅是专业课程外的拓展知识,甚至有的学生觉得晦涩难懂,感到乏味,难以引起兴趣和思考。这表明学生对国家大政方针,历史文化等重要问题的了解和认识不足,缺乏一定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意识形态的教育的认识不足。并且,在当前这个信息快速流动的时代,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丰富,接收的信息良莠不齐,学生很容易被误导,产生认识偏差,从而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和正确的价值追求,容易陷入自我怀疑,陷入消极情绪,更甚者可能导致思想意识的滑坡。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法学教育的优化路径
  (一)重视顶层制度设计,促成管理机制汇合。解决顶层制度设计不完善的问题,学校需要从以下几个环节着手,即加强学科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考核机制、有效的监督与评价机制等方面根据学校现实情况制定纲领性制度文件,促成管理机制汇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基础支撑。不能仅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学校章程,而要利用党建工作责任制将教育开展工作成效作为各级干部工作考核参考。例如中央民族大学,就充分利用学校党委的政治领导力,将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意识地贯穿到各级各类教育全过程中。
  (二)完善课程协同,构建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是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渠道。高校思政课和课程思政须同向同行,协同发展。要以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为抓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根据各阶段学生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认知特点和思想成长规律为实际,设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选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形成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协调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目前由国家民委组织编写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已经在全国发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思政课方面,除了上文所述的四门课程外,有条件的高校应当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设置为必修课程,在法学学科课程思政方面,可以尝试将《中国法制史》《民族法学》课程设置为全校的选修课,用课程思政的形式助推思政教育和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
  (三)抓住教师关键要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法学课程必须依靠教师,发挥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具体而言,一方面是加强教师的政治素养培育。有针对性地对教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知识培训,做好新进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的教育培训,提升教师的政治素养,增强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二是加大教学支持力度,打造互助平台。学院形成老带新帮扶机制,开展民族法学专业对口教师对其他专业课程思政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内容设计分享交流会,各学科教师形成合力。学院牵头与民族学院建设友好合作平台,邀请民族学专家进课堂。三是严格教学规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立德树人,认真履职,教师需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将价值塑造寓于法学专业课程之中。
  (四)多元主体协作,提高学生知、情、意、行水平。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法学教育的关键。这离不开学校的教育作用,也需要教师队伍认真履职,弘扬教育家精神,同样需要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共同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落地落实。
  知识层面,思政教师和专业课程教师要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课堂教学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联动,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情感层面,在学校建立起班主任、辅导员、教师等全员团结互助的育人体系。通过日常班团活动,学生谈话,课程思政多维度共同推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家校社区一体化教育必不可少,学校、家庭、社区共同发力,帮助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立起牢不可破的情感联系。意志方面,坚定的意志是对理论认知和情感认同的升华,学校开展的志愿者服务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实习等都是磨砺学生意志,塑造学生品格的应然路向。行为方面,自觉行动是法科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最终归属。知识储备到情感认同到坚定意志最终都要外化于行。
  三、结语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就需要一批熟悉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国情的法治人才队伍。这就要求法学教育牢记依法治国的责任和使命,引导法科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需要高校重视顶层制度设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多方主体协调共同育人,促进法科学生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