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版
发布日期: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坚持
张涛
文章字数:328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的重大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要担负起这一新的文化使命,需要做到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坚持而不可偏离。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本质属性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文明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的、科学社会主义性质的中华文明的最新发展。由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就需要一个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并且忠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领导力量。这个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同时,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任何民族的新型文明形态建设本身都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不例外,而且更加具有艰巨性。由此,就必须形成一个有先进思想武装的、有坚强组织力的、有为人民牺牲精神和善于自我革命的政治领导力量,来领导人民创造文明新形态。这个领导力量,在中国就是中国共产党。我们正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有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才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才迎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抓手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饱受欺凌。中国也曾效法欧美,尝试引入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来推动文明转型,种种方案都试过了,但最终因为老师总是欺负学生而以失败告终。显然,资本主义文明不能救中国,不能使古老的中华文明重焕荣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成立。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在马克思主义的魂脉上,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上,努力创造出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一百多年来,历史充分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根本就谈不上所谓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辛探索而创建的一种得以维护民族独立、国家统一,使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得以建设的制度基础。我们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社会主义和中华文明的有机融合的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同于中国古代社会,二者性质不同,它不是我国历史文化母版的简单延续,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中国,所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就不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简单延续,而是中华文明的现代生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不是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版,所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同于资本主义文明,它吸纳了资本主义文明的优长,克服了其根本缺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不是传统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而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版,所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一种科学社会主义的崭新形态,也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的文明形态,它是通过“两个结合”实现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守正创新。传统社会主义文明在否定了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并没有对资本主义文明成果进行充分吸收借鉴。而我们所创建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扎根中华大地,切合中国实际,既充分继承了传统文明成果,又批判借鉴了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和其他一切文明成果而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现代文明。这一新型现代文明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所以,如果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那么我们也就不会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了。
   三、坚持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生长出来的、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断裂的现代化。这一更新的文明之果就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所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现代文明,不依托现代化的道路,这种文明是无法创造出来的。现代化的道路首先是在西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的,但是这些国家所走过的现代化道路是侵略扩张型的,是以牺牲其他国家发展利益为代价的、不可持续的现代化。二战后,也有几个国家和地区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但却是一种依附西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现代化道路,这种现代化是不自主的,也不可能持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不是侵略扩张型的,也不是依附发展型的。它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它是中华文明滋养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有五个方面的文明特征:超过现有发达国家总和的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正是基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才能以创建,并且也随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向前推进而获得创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符合中国实际,符合人类社会和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只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才能为广大的后发国家走上自己的现代化新路,开创新型现代文明,提供全新的比较借鉴和示范引领,从而不断地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四、坚持“五大文明”协调发展
  我们曾在建设文明新形态的艰辛探索中,逐步提出和推进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建设。进入新时代,我们推动“五大文明”协调发展,使文明新形态的建设进入到从具体要素生成阶段跃升到整体推进的新阶段。这种协调发展、整体推进的辩证理念,与资本主义文明单向度的形而上学思维是根本不同的。资本主义文明是以资本为中心,以物的依赖为主要形态的。虽然它有文明性的一面,即破除了封建时代的藩篱,创造了较大的生产力,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但也有巨大破坏性的一面,即奉行物质主义、个人主义的片面扩张。资本主义文明注重物质财富单向度的增长,不断强化资本对自然的剥削、对劳动的剥削,产生了人与自然的断裂、人与人的两极分化。由此,它就又制约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则要求根本克服资本主义文明的缺陷,要求以人民为中心,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准则,社会的一切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都服务于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而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多维度、多层级,以及动态发展的,因此它又必然要求“五大文明”的协调发展和辩证统一。不然,所谓现代文明的建设就会陷于片面性的缺陷之中,无法真正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
  五、坚持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努力推进“第二个结合”,推进文明的交流互鉴。“第二个结合”与“六个必须坚持”既是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的基本原则,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遵循。从文明发展的纵向演进看,文明一般具有人民性、民族性和阶级性,对于这三重属性要加以辨别区分。坚持“第二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继承和弘扬中国古代文明中的人民性和民族性,扬弃阶级性,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这样,也才能让马克思主义植根中华历史文化沃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而决不是要割断文明血脉,毁坏文明基因。那样,所谓新型文明的创建,也就无从谈起了。同时,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求坚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用文明的交流交融破解所谓的“文明冲突论”。从多元文明发展的横向对比看,文明具有平等性、共存性和互鉴性。要想创造一种崭新的人类文明,必须要坚持文明的和平共存、交流互鉴,“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因此,只有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自己的文明为根基,以外来文明为参照,坚持胸怀天下,熔炼古今,推动文明的交流互鉴,才能铸就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而标注人类文明新高度,提升人类文明新境界。
  基金项目:2022年度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重大项目“中华文明的 精 神 特 质 和 发 展 形 态 研 究(2022ZD00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