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的路径
文章字数:1750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融入日常生活才能彰显其“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内化为日常生活的价值观,就要在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的认识、营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以及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利益实践问题上下功夫。
一、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的认识
第一,针对不同主体,进行实践主题教育。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厘清认同主体,分层次进行主题教育研究。比如,针对大中小学的青少年群体,可以采取让家长以讲师的身份走进青少年身边,这种生活化、趣味性的熏陶更能调动青少年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新”更“走心”;针对党员干部,可发挥博物馆的阵地作用,引导党员干部发挥社会新风尚,使其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带动一群人;针对工人、农民群体,可以开展“百姓大讲坛”“工人树新风知识竞赛”等活动,有针对性地调动不同身心特点主体的积极性,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第二,树立社会模范作用,弘扬社会正能量。首先,我们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各个紧要关头,我们可以看到处处是党员干部的身影,他们冲锋陷阵,随时随地解决问题。从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的雷锋,到将青春和生命献给党和人民脱贫攻坚事业的黄文秀,再到把千亩荒地变成林海、又无偿赠给党和人民的张连印,都起到了引领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关键作用,发挥党员率先垂范作用,有利于自觉增强和践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其次,我们要发挥社会草根模范的作用。一件件凡人善举,却能产生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因为他们鲜活的事迹能让我们感受到模范就是在我们身边,更容易深入人心。
二、营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
第一,发挥网络媒体的阵地优势和积极作用,加强正面舆论宣传。理论和舆论是宣传思想工作最基本的内容,两者是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我们不仅要利用电视传播的优势、报刊深度报道的优势深度和广度等传统媒体的多年受众宣传优势,更要借助好短视频、校园网络等凸显生命与活力的传播媒介,我们尤其要在B站、知乎等青少年喜欢的社交平台、视频网站、问答社区等,做好文化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
第二,创新表达方式,注重宣传技巧。创新表达方式就是可以通过乡村、商家等多种形式的宣传,再结合当地的风俗文化和特点,向人们传达最为简单的表达形式,同时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使他们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群体;注重宣传技巧就是要把握最佳时机,通过借助国庆节、劳动节等这样的特殊节日进行宣传,一定层面上能够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搭建,被人民群众所广泛认识。除此之外,在党和国家的重大事项面前,例如像奥运会这样的活动,就是有利于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时机,不仅有利于活动的顺利进行,还同时展现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
三、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利益实践问题
第一,把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满足人们日常需求相结合。任何理论和价值观,只有联系群众的日常生活,深入到群众中,才能深入人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关注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因此,在经济方面,不仅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要激活创新动力,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在政治方面,不断扩大基层民众参与政治生活的渠道,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文化领域,通过熔铸个体信仰信念,发展搭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在社会建设方面,要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使人民大众能够尽享所需;在生态建设方面,要让全体人民共享绿色发展成果,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的共同基础。
第二,建立健全正向奖励机制。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关键词,建设正向激励考核评价机制才能最大限度汇聚人才力量,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积极、主动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要强调激励评价考核机制,使内生动力得到充分激励,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生活的管控结合起来,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发挥作为物质奖励、精神奖励相挂钩的组织关怀民心作用,以激励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荣誉感、归属感、实惠感。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的认识
第一,针对不同主体,进行实践主题教育。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厘清认同主体,分层次进行主题教育研究。比如,针对大中小学的青少年群体,可以采取让家长以讲师的身份走进青少年身边,这种生活化、趣味性的熏陶更能调动青少年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新”更“走心”;针对党员干部,可发挥博物馆的阵地作用,引导党员干部发挥社会新风尚,使其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带动一群人;针对工人、农民群体,可以开展“百姓大讲坛”“工人树新风知识竞赛”等活动,有针对性地调动不同身心特点主体的积极性,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第二,树立社会模范作用,弘扬社会正能量。首先,我们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各个紧要关头,我们可以看到处处是党员干部的身影,他们冲锋陷阵,随时随地解决问题。从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的雷锋,到将青春和生命献给党和人民脱贫攻坚事业的黄文秀,再到把千亩荒地变成林海、又无偿赠给党和人民的张连印,都起到了引领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关键作用,发挥党员率先垂范作用,有利于自觉增强和践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其次,我们要发挥社会草根模范的作用。一件件凡人善举,却能产生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因为他们鲜活的事迹能让我们感受到模范就是在我们身边,更容易深入人心。
二、营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
第一,发挥网络媒体的阵地优势和积极作用,加强正面舆论宣传。理论和舆论是宣传思想工作最基本的内容,两者是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我们不仅要利用电视传播的优势、报刊深度报道的优势深度和广度等传统媒体的多年受众宣传优势,更要借助好短视频、校园网络等凸显生命与活力的传播媒介,我们尤其要在B站、知乎等青少年喜欢的社交平台、视频网站、问答社区等,做好文化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
第二,创新表达方式,注重宣传技巧。创新表达方式就是可以通过乡村、商家等多种形式的宣传,再结合当地的风俗文化和特点,向人们传达最为简单的表达形式,同时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使他们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群体;注重宣传技巧就是要把握最佳时机,通过借助国庆节、劳动节等这样的特殊节日进行宣传,一定层面上能够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搭建,被人民群众所广泛认识。除此之外,在党和国家的重大事项面前,例如像奥运会这样的活动,就是有利于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时机,不仅有利于活动的顺利进行,还同时展现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
三、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利益实践问题
第一,把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满足人们日常需求相结合。任何理论和价值观,只有联系群众的日常生活,深入到群众中,才能深入人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关注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因此,在经济方面,不仅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要激活创新动力,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在政治方面,不断扩大基层民众参与政治生活的渠道,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文化领域,通过熔铸个体信仰信念,发展搭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在社会建设方面,要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使人民大众能够尽享所需;在生态建设方面,要让全体人民共享绿色发展成果,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的共同基础。
第二,建立健全正向奖励机制。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关键词,建设正向激励考核评价机制才能最大限度汇聚人才力量,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积极、主动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要强调激励评价考核机制,使内生动力得到充分激励,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生活的管控结合起来,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发挥作为物质奖励、精神奖励相挂钩的组织关怀民心作用,以激励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荣誉感、归属感、实惠感。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