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4版
发布日期:
基于馆校协同的五育融合育人体系优化研究
韦婷婷
文章字数:2707
  当前,五育融合教育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资源整合、教育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教育形式的创新等方面仍面临不少挑战。博物馆、文化馆等场馆作为文化、信息、资源的重要载体,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极大地丰富了教育资源和教育形式,促进了教育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在此背景下,深入探索基于馆校协同的五育融合育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研究不仅可以为现有教育模式提供创新的视角,还有助于推广实践中更有效的教育策略,从而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基于此,通过系统分析馆校协同机制下的五育融合教育模式,旨在为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教育效果的最优化提供策略参考,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馆校协同育人体系的理论基础
  (一)馆校合作模式的概念。馆校合作模式是在教育体系中引入博物馆等文化机构的资源,使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到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科学技术资料,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如,在现有的馆校合作中,北京八中与首都博物馆签订了馆校合作战略发展协议,依托首博“读城”项目共同设计了“策展的艺术”“古建灵魂——榫卯”等十门跨学科特色课程。在这一过程中,首博项目组人员与学校各学科老师进行了多次交流,完善了课程内容和形式,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中国丝绸博物馆则开展了“丝路文化进校园”示范项目,通过重新组织博物馆的学习资源、采用结构化的教学模式有效避免了学生的碎片化学习和短暂记忆问题;陕西历史博物馆则依托自身丰富的藏品资源创设了“周、秦、汉、唐”等一系列青少年教育课程。学生在这些课程学习中能够近距离接触真实的文物;贵州省博物馆与贵阳市教育局合作在“平天下:秦的统一”展览期间组织大量中学历史老师进馆开展教研交流为馆校合作提供了宝贵的改进意见和方向;南京博物院的“种子教师培训计划”则通过培训教师提高了馆校合作的操作性和推广性,使博物馆教育资源能够更广泛地服务于校园教育。
  (二)五育融合的教育价值。五育融合教育是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一理念不仅符合全面教育的基本要求,而且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全面均衡的成长环境。五育中,德育为核心,智育为基础,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则是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在馆校协同的教育模式下,德育的实施可以更为深入和具体,如场馆中关于历史和文化的展览不仅能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能在观摩中感悟到民族的兴衰更替、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智育则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馆校协同可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学、数学等传统学科的同时接触到最新的科技成果和文化知识。体育教育在馆校协同中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到体育馆或运动场的活动,使学生在运动中学会团队合作和公平竞争;美育则通过艺术展览、音乐会等形式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艺术体验,提升了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力。劳动教育则旨在让学生了解劳动的意义,体验劳动的过程,从而尊重劳动的成果。在博物馆等文化机构中,手工艺制作、科学实验等的开展既能够让学生动手操作,也有助于他们理解劳动与创造的密切关系。
   二、基于馆校协同的五育融合育人体系的优化策略
  (一)资源管理平台建设。在馆校协同的五育融合育人体系中,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资源整合关键在于打造高效且可持续的教育资源管理体系和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的设计。基于此,可建立一个集中的资源管理平台,囊括文化、科技、体育及艺术机构,如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体育馆和艺术画廊等以获取资源。将场馆资源的信息进行整合,使分散的场馆资源信息集中体现,从而使学校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平台直观、有效、系统地掌握资源的数量、类别等信息,优化课程设计,使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更具互动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和体验,深化他们对文化遗产、科学技术等知识的理解和尊重。通过这种方式,德智体美劳的资源不仅被整合到一起,还能够被有效地利用,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创新互动平台建设。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多元化的社会。政府、学校、场馆可以加大协作,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创建一个集德智体美劳动于一体的在线互动平台,这一平台能够支持视频教学、实时反馈、在线展览和虚拟体验,且具备良好的数据处理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的行为和偏好自动推荐个性化的活动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此外,跨学科的课程整合也能够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学校应与各大博物馆、艺术中心和体育机构等进行深入合作共同开发适合不同学段的体育和美术跨学科课程,这些课程内容需要结合实际体育训练、艺术创作并融入科技元素,比如使用动作捕捉技术来分析体育动作、运用数字工具进行艺术创作等,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传统技能的同时也能掌握现代科技应用。
  (三)学校课程平台建设。场馆资源进行整合、创新以后,下一步就是将课程资源转化为具体课程、活动的过程,推动学校课程平台建设,即场馆资源的课程化加工,这也是馆校协同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首先,根据课程开发的具体要求,场馆要与学校相互配合,完善保障举措,进行情境化的课程加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情境。其次,要将场馆中的不同资源进行多样化利用,通过对场馆资源进行过程改编和文本转换,进行课程化改编,变成自主开发的活动。例如,可以打造大中小一体化队伍,把场馆解说等直接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可以把场馆资源优势直接编制成普及性读物、校本教材和特色课程教材等。除此之外,还可以据场馆的资源特色和学生的不同需求,精心设计分众化、对象化、多形式、系统化的教材,作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辅助材料。
  除此之外,基于馆校协同的五育融合育人体系还应将科学教育与技术、数学等结合起来,同时融合艺术和人文学科来丰富学科内容的多样性和实践性。对此,教育者需与馆校双方的专家团队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大纲,设计教学活动,以使教学内容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同时,在项目设计初期要采用问卷调查、小组讨论等方式收集学生对某些学科的兴趣和学习需求,并且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定期获取学生和教师的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使教学活动始终具有有效性和吸引力。这样,跨学科教育项目不仅能够在馆校协同框架下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能够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三、结语
  综上,馆校协同不仅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够增加实践操作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驱动力。尤其是资源管理平台、创新互动平台和教师队伍的建设,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推动五育融合教育体系的优化。基于此,未来的研究还可以进一步探索馆校协同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应用效果以及评估策略。
  作者单位:淮南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统战部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