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农村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文章字数:1804
根据我国2022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有超过1.21亿60岁及以上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而与养老服务资源相对集中的城镇相比,农村养老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和复杂。本文将就农村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策略展开讨论。
一、农村养老的现实挑战
(一)财政支持不完善
我国部分农村经济基础薄弱、政府预算有限,养老服务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养老设施的持续发展。这突显了农村养老服务的挑战,急需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以改善现状。此外,现有的农村养老服务政策过于局限,缺乏跨领域协同,且政策实行过程中却并未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致使诸多利民政策难以真正触及基层,严重阻碍了老年群体享受政策福祉。
农村养老服务受经济因素影响显著,由于老年人收入微薄,他们往往难以承担高品质的养老服务。我国农村养老金制度起步较迟,且其缴纳标准普遍偏低。这使得大部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金只能勉强覆盖其日常生活开销,难以负担起额外的养老服务费用。因此,不少农村老人在遭遇疾病困扰时不得不自行承担昂贵的医疗费用,这无疑加剧了他们的养老负担。
(二)养老服务模式单一
在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以家庭养老为核心,居家养老模式占主导地位。然而随着农村家庭结构的转变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众多中青年劳动力外流,家庭养老功能显著减弱,导致众多空巢老人陷入无人照料的困境。尽管部分农村地区成功设立了养老院,但众多老年人因经济压力或传统家庭观念而回避机构护理,使养老机构的床位使用率大幅降低。同时机构养老的高昂费用也远超过多数农村老年人的承受能力,令这一服务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
(三)配置不足的双重瓶颈
农村地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相对滞后,许多乡镇缺乏标准化养老院。养老服务资源主要集中于县城及以上地区,导致农村老年人在享受养老服务方面面临诸多不便。目前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设施普遍较为简陋,缺乏医疗和康复等专业设备,难以为老年人提供全面保障,影响其生活质量。
农村养老服务业的工作往往待遇不高、工作强度大、社会认同感偏低,这导致该领域难以吸引和留住合格的服务人员。农村地区护理人员多以本地招聘为主,简易培训后即开始工作。但这样的护理人员普遍缺乏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技能,更无应急处理能力,导致他们难以确保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有质量的护理服务。
二、农村养老服务对策建议
(一)农村老龄化与财政支持的迫切性
在解决农村老龄化严重、养老困境这一问题中,政府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政府相关部门有责任为农村地区的老年人提供系统的长期护理服务。这意味着政府不仅需要承担必要的财政支出,还需出台适当政策,支持和鼓励养老机构的市场化,通过市场优化更好地满足多样化养老需求。政府应积极发挥主导、引领作用,通过政策,扶持引导养老机构建设。
(二)养老服务模式的创新路径
整合家庭、机关单位和各类机构等多方的养老资源,全面满足农村地区的养老需求。这种整合不仅能够提供灵活多样的护理选择,还能更好地适应不同地区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和健康需求。通过使用网络、智能设备等工具,可以实现远程监测、提供在线咨询以及应对紧急情况等服务。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大幅提高农村老年人居家养老的舒适度与安全度。
(三)配置不足的解决办法
受限于各地的发展情况,部分农村地区的养老机构较少,且能提供的服务十分有限,不能实际满足养老需求,政府应当增加专项财政预算,用于建立老人食堂、敬老院等方便老人日常生活的设施,建设基础设施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目前,大多数养老院为事业单位,可以考虑通过增加运营补贴及税收减免等政策的方式,吸引企业和社会组织、个人等多种不同的主体参与到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工作中,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农村养老问题,鼓励参与解决。
当前,农村地区正缺少一支社会化、专业化的养老人才队伍。可以逐步建立相应的专业、职业资格制度,考查相关人员的专业能力后再上岗,从而为老年人提供生活护理、陪护等专业服务,充分发挥养老服务的作用。可以鼓励附近就业、返乡就业,通过政策、补贴等福利鼓励年轻人参与到养老服务行业中,改善农村养老现状。也可以因地制宜,设立一些公益性质的岗位,鼓励具备专业能力的人员参与到农村养老工作中。
三、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对我国农村养老服务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本文内容旨在强调改善农村养老服务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呼吁政府部门、社会各阶层、家庭等多方通力合作,构建更完善的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体系。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一、农村养老的现实挑战
(一)财政支持不完善
我国部分农村经济基础薄弱、政府预算有限,养老服务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养老设施的持续发展。这突显了农村养老服务的挑战,急需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以改善现状。此外,现有的农村养老服务政策过于局限,缺乏跨领域协同,且政策实行过程中却并未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致使诸多利民政策难以真正触及基层,严重阻碍了老年群体享受政策福祉。
农村养老服务受经济因素影响显著,由于老年人收入微薄,他们往往难以承担高品质的养老服务。我国农村养老金制度起步较迟,且其缴纳标准普遍偏低。这使得大部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金只能勉强覆盖其日常生活开销,难以负担起额外的养老服务费用。因此,不少农村老人在遭遇疾病困扰时不得不自行承担昂贵的医疗费用,这无疑加剧了他们的养老负担。
(二)养老服务模式单一
在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以家庭养老为核心,居家养老模式占主导地位。然而随着农村家庭结构的转变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众多中青年劳动力外流,家庭养老功能显著减弱,导致众多空巢老人陷入无人照料的困境。尽管部分农村地区成功设立了养老院,但众多老年人因经济压力或传统家庭观念而回避机构护理,使养老机构的床位使用率大幅降低。同时机构养老的高昂费用也远超过多数农村老年人的承受能力,令这一服务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
(三)配置不足的双重瓶颈
农村地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相对滞后,许多乡镇缺乏标准化养老院。养老服务资源主要集中于县城及以上地区,导致农村老年人在享受养老服务方面面临诸多不便。目前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设施普遍较为简陋,缺乏医疗和康复等专业设备,难以为老年人提供全面保障,影响其生活质量。
农村养老服务业的工作往往待遇不高、工作强度大、社会认同感偏低,这导致该领域难以吸引和留住合格的服务人员。农村地区护理人员多以本地招聘为主,简易培训后即开始工作。但这样的护理人员普遍缺乏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技能,更无应急处理能力,导致他们难以确保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有质量的护理服务。
二、农村养老服务对策建议
(一)农村老龄化与财政支持的迫切性
在解决农村老龄化严重、养老困境这一问题中,政府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政府相关部门有责任为农村地区的老年人提供系统的长期护理服务。这意味着政府不仅需要承担必要的财政支出,还需出台适当政策,支持和鼓励养老机构的市场化,通过市场优化更好地满足多样化养老需求。政府应积极发挥主导、引领作用,通过政策,扶持引导养老机构建设。
(二)养老服务模式的创新路径
整合家庭、机关单位和各类机构等多方的养老资源,全面满足农村地区的养老需求。这种整合不仅能够提供灵活多样的护理选择,还能更好地适应不同地区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和健康需求。通过使用网络、智能设备等工具,可以实现远程监测、提供在线咨询以及应对紧急情况等服务。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大幅提高农村老年人居家养老的舒适度与安全度。
(三)配置不足的解决办法
受限于各地的发展情况,部分农村地区的养老机构较少,且能提供的服务十分有限,不能实际满足养老需求,政府应当增加专项财政预算,用于建立老人食堂、敬老院等方便老人日常生活的设施,建设基础设施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目前,大多数养老院为事业单位,可以考虑通过增加运营补贴及税收减免等政策的方式,吸引企业和社会组织、个人等多种不同的主体参与到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工作中,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农村养老问题,鼓励参与解决。
当前,农村地区正缺少一支社会化、专业化的养老人才队伍。可以逐步建立相应的专业、职业资格制度,考查相关人员的专业能力后再上岗,从而为老年人提供生活护理、陪护等专业服务,充分发挥养老服务的作用。可以鼓励附近就业、返乡就业,通过政策、补贴等福利鼓励年轻人参与到养老服务行业中,改善农村养老现状。也可以因地制宜,设立一些公益性质的岗位,鼓励具备专业能力的人员参与到农村养老工作中。
三、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对我国农村养老服务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本文内容旨在强调改善农村养老服务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呼吁政府部门、社会各阶层、家庭等多方通力合作,构建更完善的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体系。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