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版
发布日期:
脑血管介入手术治疗的护理小知识
安徽省黄山市人民医院介入中心 江莉
文章字数:1616
  脑血管介入手术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能够解决患者血管中出现的问题。我们的脑血管就像高速公路,一旦“堵车”,大脑的正常运转就会受到威胁。医生可以利用脑血管介入,借助导管工具,通过股动脉或桡动脉进入身体的血管网络。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脑血管介入手术治疗中有哪些护理小知识需要患者了解。
  一、什么是脑血管介入治疗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脑梗、脑血栓、脑出血这些词汇,它们都属于脑血管疾病的范畴。药物和外科手术是治疗这些疾病的传统方法,而近年来被誉为“第三条生命线”的脑血管介入治疗,已成为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新选择。脑血管介入治疗的核心原理是通过身体的血管网络到达病灶位置,像在高速公路上精准导航一样,直达脑部的“故障点”。医生使用导管、微导丝、支架高精尖设备,借助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的引导,对脑动脉瘤、脑梗塞、颈动脉狭窄等疾病进行处理。操作过程中只需在手臂或者大腿上穿刺,不需要大范围切开组织或打开颅骨,相较传统手术创伤更小,恢复时间也短。
   二、脑血管介入手术治疗前护理小知识
  日常饮食需要以营养均衡为主,避免摄入刺激性、辛辣食物。注意保暖,避免感冒,影响手术安排。告知医生自行服用的特殊药物,如服用二甲双胍类降糖药须停用48小时才可以手术。
  术前一晚保持平稳的心理状态,保证良好睡眠,必要时遵医嘱给药镇静药物辅助入眠。
  术日清晨,无需空腹,排空小便。
  三、脑血管介入手术术中护理小知识
  全麻病人配合医生护士和麻醉医生的操作,麻醉后安心等待手术。局麻患者严格听从医生指令,不可随意触摸手术区域,控制呼吸和头部颈部运动,以完成高质量造影。如有不适,可随时告知医生,仪器设备转动时切不可因害怕随意乱动,改变体位造成坠床,脱管等风险。
  四、脑血管介入手术治疗后护理小知识
  1.穿刺部位护理。脑血管介入手术后,护士会在动脉穿刺点使用止血器或沙袋进行压迫,帮助止血。手术当天,患者需要严格按照要求卧床休息,穿刺部位的肢体要保持伸直并避免活动,以防止伤口再次出血。在手术后的24小时内,患者一般需要平卧,尽量减少翻身。如果穿刺点是在股动脉,护士会用沙袋压迫6到8小时,这段时间内患者穿刺侧的腿必须伸直不能弯曲,不能随意移动下床。压迫后,可以慢慢变换为侧卧位,但活动仍受到限制,直至术后24小时。如果是桡动脉穿刺,患者的患侧手臂在24小时内不能用力,不能进行推拉动作。在术后,护士会重点关注穿刺点是否有渗血、肿胀或者其他异常情况。如果发现敷料上有血渍,说明会有出血问题,需要立刻通知医生进行处理。此外,还需要观察穿刺侧肢体的皮肤颜色、温度和感觉,比如腿部是否有发凉、麻木。
  2.造影剂水化。在脑血管介入手术或者相关检查中会使用造影剂,造影剂可以帮助医生清晰地看到血管内部的情况,为手术提供准确的影像支持。但造影剂经过患者肾脏代谢,可能对肾脏造成一定的负担。因此,在手术后,患者要及时进行水化,能够让自己的身体排出造影剂,减少对肾脏的损伤。术后24小时内,患者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量饮水或者进行静脉输液。如果是局部麻醉的患者,建议多饮用白开水,一般一天饮水量可以达到1500到2000毫升。充足的水分有助于排出造影剂,同时也能促进身体代谢,降低肾脏的负担。在饮水过程中可以分次少量饮用,避免一次喝太多水导致不适。如果手术穿刺部位在股动脉,活动受限,可以提前准备小便器,方便及时排尿。护士要及时提醒患者,一旦有尿意要尽快排尿,不能忍尿,长时间憋尿会导致尿潴留。在鼓励患者多喝水的同时,也要注意观察排尿的情况。如果发现尿液明显减少、颜色异常(比如深黄色甚至红色)或者排尿困难,应立刻通知医生。
  脑血管介入手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它为脑血管疾病患者带来更多康复的可能性。但手术的成功不仅依赖于技术,更需要患者全程的积极配合。从术前合理的饮食、严格遵医嘱的用药,再到术后穿刺部位的精心护理和造影剂的有效排出,都会对手术结果产生影响。科学的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能帮助患者安全度过手术,还能降低并发症风险。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