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当代大学生科学生态价值观培塑探微
文章字数:1823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不仅关乎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还关乎全人类的长远发展。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成效,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念引领必不可少,而要获得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念,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
广大青年是党和国家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学生时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培塑的关键时期。高校是教育的前沿阵地,大学生是当代青年中最为关键和重要的群体之一,他们即将步入工作岗位,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重任和时代使命。根据教育部发布的统计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0.2%,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4763.19万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全面系统地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企业、家庭、个人一个都不能少。当代大学生是否具有科学的生态价值理念,能否身体力行地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至为关键,将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
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高校对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生态价值观念、生态环保意识的工作高度重视,积极主动作为并取得一定成效。生态价值观的核心是如何看待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科学生态价值观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其包含一系列深刻的理念、思想和论断。全面系统地推进和提升高校生态价值观教育,或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构建全面系统的生态文明建设课程体系。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明确阐释,常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并提,思政课在科学生态价值观培塑方面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值得强调的是,生态文明建设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高等教育对于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作用需要进一步突出。作为思政课的重要补充,高校还可开设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全校性通选课,全面系统地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专题化方式讲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理论逻辑与历史演进,并根据各省市实际宣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中华大地的生动实践。此外,高校在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可适量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案例。通过构建多元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课程体系,实现对当代大学生科学生态价值观的培塑。
其次,构建特色多元的生态文明建设教育体系。除了构建全面系统的生态文明建设课程体系外,高校还应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构建多元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教育体系,培塑青年学生的生态价值观。如在文史类为主的院校中,可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关联;在理工类为主的院校中,可凸显科技助力生态环境问题治理取得的突出实效;在外语外贸类为主的院校中,可通过中外比较凸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优势、制度优势等;在农林类为主的院校中,可通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案例凸显生态价值观的重要性,等等。此外,高校还应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的美丽校园建设,成立生态文明研习社团,以贴合青年学生实际的方式开展各种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理念教育和实践教育,切实助推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
最后,构建知行合一、内外融通的生态文明建设行动体系。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教育不仅是一场深刻的思维方式变革,而且也是一场深刻的生活方式变革。要使青年学生深刻领悟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念,不断提升环境保护意识,不仅需要他们全面系统地学习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还需要其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践。高校思政课、通选课及专业课生态文明要素的充分展现,为大学生系统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理论提供了基本保障,绿色低碳的美丽校园建设、生态文明研习社团为青年学生躬身实践提供了基本平台。除在校内参与生态文明实践外,青年学生还应积极走出校园开展实践,如参观各类生态文明主题展,到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环境保护区深切感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命力、影响力。
综上,高校可通过以上举措着力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的目标行动计划,使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念深入到每个大学生的内心,并以科学理念引领行动,助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大青年是党和国家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学生时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培塑的关键时期。高校是教育的前沿阵地,大学生是当代青年中最为关键和重要的群体之一,他们即将步入工作岗位,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重任和时代使命。根据教育部发布的统计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0.2%,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4763.19万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全面系统地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企业、家庭、个人一个都不能少。当代大学生是否具有科学的生态价值理念,能否身体力行地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至为关键,将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
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高校对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生态价值观念、生态环保意识的工作高度重视,积极主动作为并取得一定成效。生态价值观的核心是如何看待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科学生态价值观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其包含一系列深刻的理念、思想和论断。全面系统地推进和提升高校生态价值观教育,或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构建全面系统的生态文明建设课程体系。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明确阐释,常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并提,思政课在科学生态价值观培塑方面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值得强调的是,生态文明建设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高等教育对于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作用需要进一步突出。作为思政课的重要补充,高校还可开设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全校性通选课,全面系统地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专题化方式讲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理论逻辑与历史演进,并根据各省市实际宣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中华大地的生动实践。此外,高校在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可适量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案例。通过构建多元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课程体系,实现对当代大学生科学生态价值观的培塑。
其次,构建特色多元的生态文明建设教育体系。除了构建全面系统的生态文明建设课程体系外,高校还应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构建多元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教育体系,培塑青年学生的生态价值观。如在文史类为主的院校中,可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关联;在理工类为主的院校中,可凸显科技助力生态环境问题治理取得的突出实效;在外语外贸类为主的院校中,可通过中外比较凸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优势、制度优势等;在农林类为主的院校中,可通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案例凸显生态价值观的重要性,等等。此外,高校还应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的美丽校园建设,成立生态文明研习社团,以贴合青年学生实际的方式开展各种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理念教育和实践教育,切实助推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
最后,构建知行合一、内外融通的生态文明建设行动体系。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教育不仅是一场深刻的思维方式变革,而且也是一场深刻的生活方式变革。要使青年学生深刻领悟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念,不断提升环境保护意识,不仅需要他们全面系统地学习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还需要其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践。高校思政课、通选课及专业课生态文明要素的充分展现,为大学生系统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理论提供了基本保障,绿色低碳的美丽校园建设、生态文明研习社团为青年学生躬身实践提供了基本平台。除在校内参与生态文明实践外,青年学生还应积极走出校园开展实践,如参观各类生态文明主题展,到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环境保护区深切感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命力、影响力。
综上,高校可通过以上举措着力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的目标行动计划,使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念深入到每个大学生的内心,并以科学理念引领行动,助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