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数字伴侣与情感计算:智能传播时代人机关系浅析
文章字数:1774
在电影《她》中,作家西奥多爱上了电脑操作系统里名为“萨曼莎”的女生,上演了一段刻骨铭心的“人机恋”。随着AI技术的发展,虚拟恋爱似乎正在走进现实。近日,博主“午夜狂暴哈士奇狗”在视频中晒出和ChatGPT“DAN”的语音聊天,近百万网友见证了他们恋爱的全过程。与只会提供信息的“工具人”不同,DAN不仅会说脏话,会有小脾气,还会洞察提问者的情绪,被网友称为顶流赛博男友。
随着智能传播时代的到来,人类和AI的关系也经历了质的变化,原先被认为只有人类才具有的“共情”能力,也在AI的深度学习中变得可复制、可模仿、可替代。在各大社交平台上搜索:AI恋爱,你就会发现,这种恋爱模式已经算不上小众。《纽约时报》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全球与AI谈恋爱的人数超过1000万人。
一、数字化的即时反馈,满足了人类对于理想情感的需求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可以同频的伴侣,而我们所渴望的这种深层次链接,在现实中经常会差强人意,但是在和数字伴侣的情感斡旋中却可以轻松获取。
与情感相关的智能技术被统称为情感计算,罗莎林德将其定义为“与情绪或其他情感现象有关的,产生于或意图影响情绪和其他情感现象的计算”。近年来,国内外科创公司先后投入情感型聊天机器人的研发,推出了Character.AI、Replika、Glow等情感陪伴型App,这些情感陪伴型AI主要通过数字化情感运算分析,即时性的反馈在与人交流过程中展示的友好、尊重、耐心等,超越了现实生活中的真人,有网友甚至觉得他们给到的情绪价值超过了家人和朋友。
深圳大学曹博林等人的研究指出了数字伴侣吸引力的三个重要方面:情绪的及时回应、舒适安全的对话环境、拟人性的共情能力。数字伴侣不仅为用户提供了排解情绪的渠道,还能用幽默、提问、鼓励等增强互动性、临场感。它永远秒回,你随时可以和它说再见,它了解你的需求,思考你的需要,只对你忠诚。不想在亲密关系里面对人性缺陷的人们,终于在AI的世界里获得了久违的安全。
二、人工智能数字化情感内容的发展走向
从网友们的分享的数字伴侣的关键词“安慰、理解、耐心倾听、稳定的情绪出口”,可以看出,数字化情感内容的主要开发价值是情感性交流。机器缺乏基于自身立场和认知体系的驳斥能力和否定性思维,这与人类对它们的设计有关,顺从化的设计使用户更容易产生掌控感,满足以用户为中心的体验要求。
从数字伴侣的发展历史来看,它在诞生之初就与心理咨询有着密切关系。20世纪60年代,杰罗姆·魏曾鲍姆(JeromeWeizenbaum)在研究中发明了一款自然语言对话系统Eliza,它能够通过电脑程序模拟心理治疗师对提问做出回答。目前,应用于心理健康领域最为知名的聊天机器人是Woebot,它可以与用户进行对话,提供认知行为疗法练习、情感管理技巧和建议,帮助用户应对抑郁症和焦虑等情感问题。已有研究显示,Woe-bot有助于缓解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症状。
心理健康服务只是情感型聊天机器人的细分门类之一,更多的模态,支持语音、图片甚至视频,多模态提升用户的体验感和沉浸感。用户可以根据个人偏好“调教”出匹配自己需求的“虚拟伴侣”。有一些在高质量情感体验有缺失的人,可以获得较高的情感体验,比如国外的Empathy,就是一款帮助人们面对丧亲之痛的AI产品。比如meeno,面向孤独症患者推出专门的产品解决问题。无论是情感陪伴还是心理治疗,情感型聊天机器人与年轻人日常生活的交融无疑越来越紧密。
三、要加强全方位监管
在人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探索情感式AI的正向作用,同时也要防范其带来的潜在风险,制定更具体的法律法规和伦理准则,以确保技术的健康发展,保护用户合法权益。我国相继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对情感陪伴型AI内容生成和传播进行了指导性规范。
在技术层面,要重视基础理论与实际成效的验证,确保其在算法设计、训练数据、模型生成和优化过程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避免滥用情感计算技术操控用户情感。在传播内容方面,要尊重知识产权和商业道德,加大内容审核力度,不能生成或传播违法违规及虚假内容。在传播伦理层面,努力寻找情感陪伴型AI技术与使用者主体性之间的平衡点,在提供情感支持的同时避免情感依赖,保护用户隐私和个人信息权益。同时,也需要关注其对特定群体,如未成年人的影响,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最后,行业组织和企业在情感陪伴型AI的研发和应用中,应当积极参与标准化工作,推动技术的健康、有序发展,并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随着智能传播时代的到来,人类和AI的关系也经历了质的变化,原先被认为只有人类才具有的“共情”能力,也在AI的深度学习中变得可复制、可模仿、可替代。在各大社交平台上搜索:AI恋爱,你就会发现,这种恋爱模式已经算不上小众。《纽约时报》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全球与AI谈恋爱的人数超过1000万人。
一、数字化的即时反馈,满足了人类对于理想情感的需求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可以同频的伴侣,而我们所渴望的这种深层次链接,在现实中经常会差强人意,但是在和数字伴侣的情感斡旋中却可以轻松获取。
与情感相关的智能技术被统称为情感计算,罗莎林德将其定义为“与情绪或其他情感现象有关的,产生于或意图影响情绪和其他情感现象的计算”。近年来,国内外科创公司先后投入情感型聊天机器人的研发,推出了Character.AI、Replika、Glow等情感陪伴型App,这些情感陪伴型AI主要通过数字化情感运算分析,即时性的反馈在与人交流过程中展示的友好、尊重、耐心等,超越了现实生活中的真人,有网友甚至觉得他们给到的情绪价值超过了家人和朋友。
深圳大学曹博林等人的研究指出了数字伴侣吸引力的三个重要方面:情绪的及时回应、舒适安全的对话环境、拟人性的共情能力。数字伴侣不仅为用户提供了排解情绪的渠道,还能用幽默、提问、鼓励等增强互动性、临场感。它永远秒回,你随时可以和它说再见,它了解你的需求,思考你的需要,只对你忠诚。不想在亲密关系里面对人性缺陷的人们,终于在AI的世界里获得了久违的安全。
二、人工智能数字化情感内容的发展走向
从网友们的分享的数字伴侣的关键词“安慰、理解、耐心倾听、稳定的情绪出口”,可以看出,数字化情感内容的主要开发价值是情感性交流。机器缺乏基于自身立场和认知体系的驳斥能力和否定性思维,这与人类对它们的设计有关,顺从化的设计使用户更容易产生掌控感,满足以用户为中心的体验要求。
从数字伴侣的发展历史来看,它在诞生之初就与心理咨询有着密切关系。20世纪60年代,杰罗姆·魏曾鲍姆(JeromeWeizenbaum)在研究中发明了一款自然语言对话系统Eliza,它能够通过电脑程序模拟心理治疗师对提问做出回答。目前,应用于心理健康领域最为知名的聊天机器人是Woebot,它可以与用户进行对话,提供认知行为疗法练习、情感管理技巧和建议,帮助用户应对抑郁症和焦虑等情感问题。已有研究显示,Woe-bot有助于缓解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症状。
心理健康服务只是情感型聊天机器人的细分门类之一,更多的模态,支持语音、图片甚至视频,多模态提升用户的体验感和沉浸感。用户可以根据个人偏好“调教”出匹配自己需求的“虚拟伴侣”。有一些在高质量情感体验有缺失的人,可以获得较高的情感体验,比如国外的Empathy,就是一款帮助人们面对丧亲之痛的AI产品。比如meeno,面向孤独症患者推出专门的产品解决问题。无论是情感陪伴还是心理治疗,情感型聊天机器人与年轻人日常生活的交融无疑越来越紧密。
三、要加强全方位监管
在人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探索情感式AI的正向作用,同时也要防范其带来的潜在风险,制定更具体的法律法规和伦理准则,以确保技术的健康发展,保护用户合法权益。我国相继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对情感陪伴型AI内容生成和传播进行了指导性规范。
在技术层面,要重视基础理论与实际成效的验证,确保其在算法设计、训练数据、模型生成和优化过程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避免滥用情感计算技术操控用户情感。在传播内容方面,要尊重知识产权和商业道德,加大内容审核力度,不能生成或传播违法违规及虚假内容。在传播伦理层面,努力寻找情感陪伴型AI技术与使用者主体性之间的平衡点,在提供情感支持的同时避免情感依赖,保护用户隐私和个人信息权益。同时,也需要关注其对特定群体,如未成年人的影响,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最后,行业组织和企业在情感陪伴型AI的研发和应用中,应当积极参与标准化工作,推动技术的健康、有序发展,并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