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
发布日期:
高校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叙事策略
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时胜利 宋易
文章字数:1815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明确要求“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涵盖一整套观念体系,涉及国家观、历史观、文化观、民族观、宗教观,如何通过有效的叙事将这些观念体系社会化、大众化,向高校青年有效传播,使之接受并认同,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与难点。当前,要借鉴叙事理论,重点把握好“给谁讲”“讲什么”和“怎么讲”三个重要问题。
  一是明确叙事对象,弄清楚“给谁讲”的问题。明确叙事对象是教育活动成功的关键,特别是在高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时,这一点尤为重要。叙事对象的明确化有助于教育者精准地设计和实施教育计划,确保教育内容和方法能够覆盖到所有目标群体。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对象既包括少数民族学生,也包括汉族学生。当前,高校特别是综合性大学在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中有一个误区,即仍将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教育管理的重点。高校在重点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同时也要关注汉族学生,通过有效的教育,使各族青年进一步明确“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二是丰富故事供给,弄清楚“讲什么”的问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叙事的前提是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故事世界。一个个蕴含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文化精神,有温度、有深度、有趣味的故事是各族学生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载体。虽然不同民族学生因地域、民族传统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存在不同的认知,但可以通过故事传递的共同价值增进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同。当前,丰富叙事的故事供给,要重点收集整理中华民族“昨天”和“今天”的故事。一方面收集整理中华民族“昨天”的故事。既包括古代的故事,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也包括现代的故事,如“八千湘女上天山”“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等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中各民族休戚与共的故事。另一方面,收集整理中华民族“今天”的故事。重点整理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在共同抗疫、共同脱贫攻坚、共同走向富裕中涌现的故事。如新时代张桂梅投身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黄文秀倾情投入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典型故事。
  三是更新叙事方法,弄清楚“怎么讲”的问题。一方面调整叙事视角。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国家自上而下的纵向推动是主导,各族人民交流互动的横向发展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重视自我叙事,用高校青年自己的语言讲述“共同体”的故事,让故事打动人心、深入人心。设置场景,让各族人民共同讲述历史上、现实生活中中华民族“共同”的故事,感知“我”在“我们”之中,“我们”与“他们”的不同。讲述好中华民族“三个离不开”“四个共同”“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的故事。同时,挖掘、创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以文艺作品的方式传播、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同时也要注重“微叙事”,以微观的视角、具象的内容把宏大的民族叙事细化、具化、实化。重点讲述人民群众亲眼看到、亲身经历和了解的反映各民族“共同性”的故事,而不是单纯的说教道理和理论。另一方面拓宽叙事场域。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应延伸时空范围,拓宽场域,在坚守思政课主阵地的同时,向网络空间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社会意识的范畴,它更多的是一种感受,是一种心理状态,它需要在特定的场景中实践。要进一步发挥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体验馆的教育功能,组织各族人民经常性的参观实践,通过解说、观看、体验回顾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了解“共同体”的发展、形成过程。在组织传统的参观实践、演讲合唱的同时,要利用元宇宙技术提供的“沉浸体验”“多元交互”“时空重构”“再现历史”等特殊功能,在数字虚拟时空中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不断地形塑和再生产。同时,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沟通交流的重要场域,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和“变量”。网络空间打破了时空界限,不同主体均可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内容的生产的消费;网络空间“去权威”,主张平等互动,对传统的“宏大叙事”带来冲击。为此,加强对网络的管控,对互联网上涉民族的内容进行意识形态审查,开展净网工作,清理多元杂乱的网络内容。
  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实践,通过叙事的创新能够较好地弥补现有教育的不足。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引,深化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培养更多堪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