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校企协同的“三课两线一实现”集成电路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
文章字数:2488
集成电路产业是高端智造的根基。作为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高校设备资源有限,教师项目经验欠缺,很难达到实践的要求,而企业可提供先进的技术平台,提高培养质量。故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有助于推进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与集成电路产业的快速变革及需求迭代相匹配,有效支撑产业发展。在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中需构建与之相应的课程思政体系,实现立德树人。
本文以产业需求和发展为导向,围绕新工科和工程认证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利用“三课两线一实现”体系,在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校企协同开展集成电路人才培养。
一、基于新工科和工程认证理念,立足于校企合作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构建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机制
以产业和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依据集成电路人才培养需求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基于三螺旋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融合OBE理念,构建并实施校企深度协同育人体系。建立工程认证与产教融合双向驱动的集成电路人才培养体系,形成有效的内外循环持续改进闭环反馈机制。围绕教育情怀、专业素养、教育艺术和创新素养核心教学要素,融合单位用人评价与反馈,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目标;制定12条毕业要求,细化30余个能力指标点;设计课程体系,修订课程大纲,确定考核标准及方式,通过反馈-整改的闭环迭代不断提高集成电路人才的培养质量。
高校和企业协同育人、共建课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模块主要由高校负责,但课程大纲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保证了理论知识的扎实性和有效性;专业实践模块由企业根据产业需求制定,通过项目实训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和《数字集成电路设计》等课程由高校教师负责讲授,《模拟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和《数字集成电路版图设计》等课程由企业专家负责实训。学生培养采用双导师制,毕业设计选题向企业前沿需求靠拢,通过企业级EDA工具仿真设计,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和水平,确保学生掌握企业所需的扎实理论基础和版图设计工程技术能力。
集成校企协同育人优势,整合资源创新知识,推动基础知识、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三螺旋上升,企业派住校辅导员共同参与建设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两翼互补的集成电路产学研协同育人体系。与行业企业和高校院所五维合作,邀请企业专家融合产业前沿知识及技术,共建课程共编教材共培学生,校企一体、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价值创造与共享的集成电路共同体。
二、践行“大思政”理念,提升政治、道德、专业等综合素质水平
课程思政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大思政”是在更大的维度上思政教育。紧密结合通识课、专业课和企业实训项目,梳理思政内容层次和脉络,运用沉浸式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设计,有效阐述课程思政的理念内涵,实现一体化德育育人。
根据集成电路课程体系性质,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科学态度、工匠精神和使命担当,有机融合价值导向、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以课程为抓手,凝练课程思政案例,将课程内容和思政目标有效“溶”“融”,分层次、有机融合、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全过程。例如通过研讨“卡脖子的芯片卡在哪里”“国内外EDA软件”等强化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培养使命担当的素质,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集成电路人才教育体系中,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教学体系。
依据集成电路学科专业特点,分析思政元素的特征及层次性,践行“大思政”理念。建设教学团队,分解课程思政内涵,通识课程中强化思政理论、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等;专业课程中强化工匠精神、工程伦理、创新思维和国际视野等;企业实训课程强化专业技能、团队协作、工程伦理和大国工匠等,实现思政教育和专业课、实训课“三课”协同的全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在上述课程思政体系中,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多元化讲授知识和全方位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大国工匠和爱国主义精神。充分利用校企两方面优势,与青软实训合作构建服务于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的可视化、专有化线上教学平台,结合线下教学的言传身教,实现思政教学的同向同行协同教育,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实施过程的关键推手在于教师。思政教师参加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专业教师进行思政教学、企业导师践行思政育人等,注重知识传授、技能培训和价值引领相统一,形成协同育人教学团队,实现全过程育人和集成电路人才培养过程的全过程思政教育,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又满足企业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人才培养效果
2015年开始进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招生。目前已招生9届学生,在不断完善和改进校企合作的培养机制基础上,逐步扩大培养规模(招生人数从60人/年增加到80人/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采用“企业进校,专业教师进企业”的理念,注重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经过近10年的合作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形成了较好的人才培养经验和基础。学生的培养质量逐年提高,就业率(尤其是对口就业率)显著高于普通本科专业,16.7%学生的就业年薪≥10万/年。毕业生中,70%以上的学生就业于海思半导体、Cadence等集成电路产业领域的企业,为集成电路产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基金项目: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工程认证理念的校企合作产学研协同育人的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M2022162);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面上项目“‘新工科’背景下的电子信息类专业集成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M2018X176);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改研究面上项目“面向学生‘横贯能力’培养的多维度、多学科交叉融合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2024063);教育部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改项目“基于工程认证理念的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2020-YB-65);山东省优质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建设项目“《电子材料与器件》教学案例库”;山东工商学院校级教改项目“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自动化专业综合素养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0116882024124),山东工商学院校级教改项目“新工科背景下编程思维与基础课程融合模式的研究-以大学物理为例”(116882024227)
作者单位:山东工商学院
本文以产业需求和发展为导向,围绕新工科和工程认证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利用“三课两线一实现”体系,在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校企协同开展集成电路人才培养。
一、基于新工科和工程认证理念,立足于校企合作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构建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机制
以产业和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依据集成电路人才培养需求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基于三螺旋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融合OBE理念,构建并实施校企深度协同育人体系。建立工程认证与产教融合双向驱动的集成电路人才培养体系,形成有效的内外循环持续改进闭环反馈机制。围绕教育情怀、专业素养、教育艺术和创新素养核心教学要素,融合单位用人评价与反馈,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目标;制定12条毕业要求,细化30余个能力指标点;设计课程体系,修订课程大纲,确定考核标准及方式,通过反馈-整改的闭环迭代不断提高集成电路人才的培养质量。
高校和企业协同育人、共建课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模块主要由高校负责,但课程大纲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保证了理论知识的扎实性和有效性;专业实践模块由企业根据产业需求制定,通过项目实训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和《数字集成电路设计》等课程由高校教师负责讲授,《模拟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和《数字集成电路版图设计》等课程由企业专家负责实训。学生培养采用双导师制,毕业设计选题向企业前沿需求靠拢,通过企业级EDA工具仿真设计,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和水平,确保学生掌握企业所需的扎实理论基础和版图设计工程技术能力。
集成校企协同育人优势,整合资源创新知识,推动基础知识、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三螺旋上升,企业派住校辅导员共同参与建设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两翼互补的集成电路产学研协同育人体系。与行业企业和高校院所五维合作,邀请企业专家融合产业前沿知识及技术,共建课程共编教材共培学生,校企一体、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价值创造与共享的集成电路共同体。
二、践行“大思政”理念,提升政治、道德、专业等综合素质水平
课程思政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大思政”是在更大的维度上思政教育。紧密结合通识课、专业课和企业实训项目,梳理思政内容层次和脉络,运用沉浸式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设计,有效阐述课程思政的理念内涵,实现一体化德育育人。
根据集成电路课程体系性质,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科学态度、工匠精神和使命担当,有机融合价值导向、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以课程为抓手,凝练课程思政案例,将课程内容和思政目标有效“溶”“融”,分层次、有机融合、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全过程。例如通过研讨“卡脖子的芯片卡在哪里”“国内外EDA软件”等强化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培养使命担当的素质,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集成电路人才教育体系中,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教学体系。
依据集成电路学科专业特点,分析思政元素的特征及层次性,践行“大思政”理念。建设教学团队,分解课程思政内涵,通识课程中强化思政理论、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等;专业课程中强化工匠精神、工程伦理、创新思维和国际视野等;企业实训课程强化专业技能、团队协作、工程伦理和大国工匠等,实现思政教育和专业课、实训课“三课”协同的全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在上述课程思政体系中,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多元化讲授知识和全方位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大国工匠和爱国主义精神。充分利用校企两方面优势,与青软实训合作构建服务于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的可视化、专有化线上教学平台,结合线下教学的言传身教,实现思政教学的同向同行协同教育,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实施过程的关键推手在于教师。思政教师参加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专业教师进行思政教学、企业导师践行思政育人等,注重知识传授、技能培训和价值引领相统一,形成协同育人教学团队,实现全过程育人和集成电路人才培养过程的全过程思政教育,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又满足企业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人才培养效果
2015年开始进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招生。目前已招生9届学生,在不断完善和改进校企合作的培养机制基础上,逐步扩大培养规模(招生人数从60人/年增加到80人/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采用“企业进校,专业教师进企业”的理念,注重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经过近10年的合作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形成了较好的人才培养经验和基础。学生的培养质量逐年提高,就业率(尤其是对口就业率)显著高于普通本科专业,16.7%学生的就业年薪≥10万/年。毕业生中,70%以上的学生就业于海思半导体、Cadence等集成电路产业领域的企业,为集成电路产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基金项目: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工程认证理念的校企合作产学研协同育人的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M2022162);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面上项目“‘新工科’背景下的电子信息类专业集成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M2018X176);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改研究面上项目“面向学生‘横贯能力’培养的多维度、多学科交叉融合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2024063);教育部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改项目“基于工程认证理念的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2020-YB-65);山东省优质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建设项目“《电子材料与器件》教学案例库”;山东工商学院校级教改项目“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自动化专业综合素养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0116882024124),山东工商学院校级教改项目“新工科背景下编程思维与基础课程融合模式的研究-以大学物理为例”(116882024227)
作者单位:山东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