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版
发布日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维度
唐海燕
文章字数:192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共性的价值追求与精神指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建设强国之路的时代亟需。
   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学习,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础
  推进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重要内容的民族理论教育,采用多样化多元化的文化教育方式,特别是教育引导青少年了解中华文化变迁历史,感悟中华文化脉络,感受中华文化魅力,汲取中华文化精华,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续传承,巩固社会全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快面向干部群众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提高对中华民族是政治、利益、文化、命运共同体的认同。中华民族在长期劳动生产中铸就了仁爱民本、和合大同等积极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要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以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奋进精神、民本思想、集体观念,作为厚植干部群众坚定理想信念,提升修养高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来源。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充分运用其中能突出民族团结的历史素材,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农耕文明的崇礼亲仁、草原文明的刚健自强、海洋文明的涵容博大,都有效阐发了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有利于共同熔铸中华各族人民团结紧密的伟大民族精神。
  二、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扬方式,拓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交流场域
  充分发挥互联网拥有的传播效用,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阵地,网络短视频平台、直播、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应利用自身传播快、互动强的优势,突出展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事实,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网络传播,让互联网成为构筑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阵地。大力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优良环境,以具体化、情感化、形象化的叙事方式,找准民族共性点,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拓深民族之间文化交流。中华各民族自古以来在文化上包容万方,在长期的接触与交融在历史发展中铸就了丰富多彩的多元民族精神文化,并凝结为一体,展现了中华民族整体的精神面貌,各民族也生成了文化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铸就坚定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这些都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文化主体性,增进民族文化认同、价值认同。挖掘文化遗产中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凝聚民族团结力量。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深刻记录了长期以来中华各民族共同开发、共同缔造、共同建设壮丽河山的历史进程,其中的物质性与精神性相统一、符号性与内涵性相适应等丰富元素交织共融,彰显了中华各民族和谐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现实。因此,我们要加大对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和阐释,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同时,积极消解民族问题中“多元”与“一体”的对话张力,强调历史上中华民族的“一体性”。
   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厚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基底
  坚持守正创新与合理取舍,开发凝练中华传统文化中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当代中国精神锻造要求相适应相协调,并能为全人类提供精神文化指引。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弘扬健康民风民俗,助力群众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统庆祝方式蕴含深刻文化内涵,展现了民族生活诉求,是民族情感共鸣、民族认同形成、民族团结一致的重要基石和桥梁纽带。伴随现代生活的变迁,我们要加快推动民族传统节日的多样性,促进不同地域人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活感悟体验,推进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时代性转化与合理运用,达到厚植家国情怀、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积极推动国际间的文化交流,让更多国际友人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用中国方式解读中国实践、阐发中国声音、走好中国道路的本土话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重要文化标识,能以各自独特魅力去吸引和打动不同国家地区、不同种族民族的人们,是国际友人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同时,面对当前西方某些国家强化“话语霸权”的复杂形势,我们必须重塑话语体系,增强中国话语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信。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丰富的当代表达,增强其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效能。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的价值内核、精神品格等能最大程度地汇集厚植人民力量;天下为公、重德厚德、和实生物等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因子,以及沿袭至今的伦理观念、思维方法、交往之道等,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强大的精神力量。我们要在坚守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同时用现代文明激活传统文明,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范式,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一般项目(项目批准号为ZL2024021)成果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