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以共享发展为引领驱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路研究
文章字数:2437
共享发展作为一种发展理念、价值目标,引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共享发展理念实质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共享优势。共享与发展相统一,在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上实现共享,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打破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共赢与共享相统一,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打破了西方中心主义和文明冲突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续以共享发展为引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好由人民共享。
一、发挥人民主体性,激发现代化建设活力
现代化建设需要全民共建。在共享发展的框架下,一种全民参与、共同创新的氛围得以形成,这鼓励我国广泛的社会成员投身创业创新的实践中,充分发掘并展现其独特的创造力与潜能,这不仅促进了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还显著提升了参与者的主体获得感、幸福感及成就感,为社会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同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需要每一位社会成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用更大的热情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共同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努力奋斗。
现代化建设需要全面共建。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人的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逐渐占据人的需要的主导地位,要积极构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活需要提供物质基础。
目前困扰我国发展的最大难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其中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问题最为突出,我们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乡居民全民共享、城市乡村全面共享。深刻把握城乡双轮驱动的关键作用,将乡村振兴作为战略核心,精准施策于广袤乡村,改善农村交通、水利、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条件,打破制约农村发展的物理障碍;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提升乡村居民生活质量;通过培育农村本土人才,鼓励和支持农民创新创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和集体经济,激发内生动力,让乡村振兴的活力充分涌流;发挥发达地区和经济特区的引领示范作用,辐射带动周边及欠发达地区发展,形成先进带后进、先富帮后富的良性循环,确保全体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共同迈向全面富裕的康庄大道。
二、尊重客观规律,逐步实现现代化成果全民共享
中国式现代化以共享发展为原则,要求我们渐进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彰显了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坚定立场。
(一)现代化进程具有永续性、梯次性的特点
这就要求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一定要根据准确实情量体裁衣,既不能幻想、空想、臆想共享发展的实现过程,也不能畏手畏脚、谨小慎微。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把生产力发展实际情况当作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在实践中根据客观实际按照规律办事,才能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前进,不断提升现代化水平。
(二)科学规划现代化发展路径
明确各阶段的发展目标和任务,确保经济社会发展既符合国情实际,又能够持续稳健地向前推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到二〇三五年,我们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三)要注重公平与效率的结合,既要保证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又要确保社会成员能够公平充分地享受现代化发展带来的红利
一方面,效率是发展的动力源泉。通过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等手段,有效提升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为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确保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每个人都能公平地分享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带来的红利。这要求我们在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政策制定、资源配置、公共服务等方面,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努力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三、完善现代化分配制度,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在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构建一个既高效又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至关重要。这要求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不仅要强化市场的主导作用,激发经济活力,还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同时探索多元化的调解方式,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核心,确保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一)强化市场主导下的初次分配,促进效率与公平并重
通过优化收入分配结构,鼓励企业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让劳动者获得与其贡献相匹配的报酬。同时,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确保各类生产要素按贡献决定报酬,特别是要保障农民土地增值收益和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比重,为公平正义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强政府调节在再分配中的关键作用,缩小收入差距
完善税收制度,通过合理的税收调节,减轻低收入群体负担,增加对高收入者的税收监管和调节力度,实现税收效率与税收公平的平衡发展。同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确保基本民生得到有效保障。此外,还要加强收入分配监测和评估,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提高政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确保收入分配政策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三)探索多元化的调解方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收入分配调节,发展慈善事业和公益捐赠,倡导基于道德、信仰、社会责任等非强制性力量进行的财富转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
以共享发展为引领,驱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进路,需激发人民主体性,汇聚亿万民众的智慧与力量,为现代化建设注入不竭活力,同时,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稳步推进,渐进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并完善现代化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要求。
作者单位:中共运城市委党校。
一、发挥人民主体性,激发现代化建设活力
现代化建设需要全民共建。在共享发展的框架下,一种全民参与、共同创新的氛围得以形成,这鼓励我国广泛的社会成员投身创业创新的实践中,充分发掘并展现其独特的创造力与潜能,这不仅促进了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还显著提升了参与者的主体获得感、幸福感及成就感,为社会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同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需要每一位社会成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用更大的热情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共同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努力奋斗。
现代化建设需要全面共建。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人的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逐渐占据人的需要的主导地位,要积极构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活需要提供物质基础。
目前困扰我国发展的最大难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其中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问题最为突出,我们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乡居民全民共享、城市乡村全面共享。深刻把握城乡双轮驱动的关键作用,将乡村振兴作为战略核心,精准施策于广袤乡村,改善农村交通、水利、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条件,打破制约农村发展的物理障碍;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提升乡村居民生活质量;通过培育农村本土人才,鼓励和支持农民创新创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和集体经济,激发内生动力,让乡村振兴的活力充分涌流;发挥发达地区和经济特区的引领示范作用,辐射带动周边及欠发达地区发展,形成先进带后进、先富帮后富的良性循环,确保全体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共同迈向全面富裕的康庄大道。
二、尊重客观规律,逐步实现现代化成果全民共享
中国式现代化以共享发展为原则,要求我们渐进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彰显了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坚定立场。
(一)现代化进程具有永续性、梯次性的特点
这就要求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一定要根据准确实情量体裁衣,既不能幻想、空想、臆想共享发展的实现过程,也不能畏手畏脚、谨小慎微。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把生产力发展实际情况当作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在实践中根据客观实际按照规律办事,才能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前进,不断提升现代化水平。
(二)科学规划现代化发展路径
明确各阶段的发展目标和任务,确保经济社会发展既符合国情实际,又能够持续稳健地向前推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到二〇三五年,我们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三)要注重公平与效率的结合,既要保证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又要确保社会成员能够公平充分地享受现代化发展带来的红利
一方面,效率是发展的动力源泉。通过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等手段,有效提升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为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确保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每个人都能公平地分享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带来的红利。这要求我们在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政策制定、资源配置、公共服务等方面,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努力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三、完善现代化分配制度,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在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构建一个既高效又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至关重要。这要求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不仅要强化市场的主导作用,激发经济活力,还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同时探索多元化的调解方式,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核心,确保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一)强化市场主导下的初次分配,促进效率与公平并重
通过优化收入分配结构,鼓励企业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让劳动者获得与其贡献相匹配的报酬。同时,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确保各类生产要素按贡献决定报酬,特别是要保障农民土地增值收益和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比重,为公平正义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强政府调节在再分配中的关键作用,缩小收入差距
完善税收制度,通过合理的税收调节,减轻低收入群体负担,增加对高收入者的税收监管和调节力度,实现税收效率与税收公平的平衡发展。同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确保基本民生得到有效保障。此外,还要加强收入分配监测和评估,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提高政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确保收入分配政策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三)探索多元化的调解方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收入分配调节,发展慈善事业和公益捐赠,倡导基于道德、信仰、社会责任等非强制性力量进行的财富转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
以共享发展为引领,驱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进路,需激发人民主体性,汇聚亿万民众的智慧与力量,为现代化建设注入不竭活力,同时,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稳步推进,渐进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并完善现代化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要求。
作者单位:中共运城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