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版
发布日期:
“三苏”家国情怀融入小学思政课教育研究
刘刚 黄敏
文章字数:2710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眉山考察时指出,要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以“三苏”家国情怀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有利于学生家国情怀的塑造。
  一、“三苏”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及当代价值
  (一)基本内涵

  1.世代读书正业,不改鸿鹄之志
  三苏祠的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嵌入了人们对苏氏一门在文学造诣上的赞美与肯定。苏洵经“取士之难”后潜心著书,其妻程夫人更是古代少见的知识女性。在父母的教导下,苏轼苏辙自幼苦读,并于同年进士及第。实际上,入宋以来便有数位苏氏门人高中,足见苏氏族人皆追求读书正业。求学的过程虽清贫孤独,但他们并未放弃对文学的追求、对报国的渴望。
   2.严以修身齐家,廉以从政为民
  苏氏家教严格,苏家深知良好的人格和品德是管理好家庭的基础,亦深知为官清廉的道理,苏母程氏常以“三白”告诫苏轼兄弟要体察百姓之苦、甘守平淡清廉。东坡喜“竹”,赞赏竹的雅致与坚韧,“竹”代表了他在精神和物质上的选择倾向,成为了其廉政思想的表达。苏轼高度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曾书“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告诫其子廉洁从政。
  3.仕途跌宕起伏,报国初心不变
  苏洵抱济世才学,在仕途上却没有成就,但所著《几策》《衡论》等集中体现了他的诸多政治观点和主张,受到欧阳修的高度赞赏,虽有“晚岁登门最不才”的遗憾,但仍存“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的清醒。苏轼遭受多次打击、贬谪,在密州任上怀揣“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在黄州期间仍存“大江东去”的豪迈,他的报国初心始终体现在具体行动中,即坚持勤政爱民、体察疾苦,为百姓办了筑桥修堤、救灾济贫等民生实事。
   (二)当代价值
  1.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纽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三苏”家国情怀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也是为全体中华儿女继承和发展的精神基因。民族复兴征途漫漫,需要一种精神凝聚全体人民,以“三苏”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这种精神纽带之一。
   2.是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小学思政课提供了素材,只有充分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养分,才能更好发挥思政课的育人功能,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理论高度、历史深度、价值温度的课程。“三苏”家国情怀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有助于帮助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3.是学生理想信念培养的精神食粮
  小学阶段是理想信念培养的关键期,是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的基础阶段。新形势下,小学生理想信念培养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需要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三苏”有着他们对人生的理解、对理想的追求,即便人生跌宕起伏,亦有“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的沉着,也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淡薄,还有“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的豁达,这些诗词中的精神都有助于学生理想信念的培养,值得深入挖掘和传承。
  二、“三苏”家国情怀与小学育人目标的耦合
  (一)目标培养共同性
  “家国情怀”贯穿于中华文明发展历史,也是良好德行之一。“家国情怀”孕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党的十八大明确要求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优势,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在德智体美诸素质中,德处于核心地位,德育在大中小学校各项工作中也处于首要地位,教学管理都要服务于“立德”。重视教育的苏家很好地延续了这一情怀。可以说,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家国情怀”始终被作为一种良好的德行在教育中不断被提出。
  (二)历史发展继承性
  中华传统家国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就是一脉相承的。“三苏”家国情怀充分吸收了传统家国观的养分,是对传统家国情怀的继承和发展。新时代弘扬家国情怀也要基于对传统家国情怀的继承,并在此基础上创新转化。立德树人目标任务的提出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理想信念等方面的要求符合中国传统价值取向,客观上引导学校要不断吸收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可以说,“三苏”家国情怀与立德树人目标任务存在历史发展继承性。
  (三)本土教育亲近性
  “三苏”家国情怀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它从眉州大地出发,影响着各地中华儿女,天然地具有本土教育亲近性。一方面,“三苏”故里及其从政地本就是他们家国情怀的衍生地,产生过诸多历史材料,其影响长期存在,在融入小学思政课的过程中相应具备先天优势。另一方面,“三苏”文化经过历史的选择早已被人们接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客观上存在着历史优势。
  三、“三苏”家国情怀融入小学思政课的路径
  (一)依托道法课程,深化课堂教学
  道德与法治课是小学阶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一是要重视教师的培养,引导教师加强对“三苏”家国情怀的学习,引导教师以深刻的道理感悟人、以朴实的情感影响人。二是要突出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功能,旗帜鲜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三苏”家国情怀的内涵特征,引导学生把学习生活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紧密结合。三是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推动“三苏”家国情怀创新转化,使之适应小学阶段学生的特征和需求,提升课程趣味性和吸引力。
  (二)丰富社会实践,强调知行合一
  教育活动本身就是社会实践活动,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更要放眼课堂之外。一是要鼓励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和领会“三苏”家国情怀,做到知行合一。二是要搭建广泛的社会实践平台,依托“三苏”博物馆、文化馆等开展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的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三是要完善实践成效评价标准,将“三苏”家国情怀学习成效纳入教学评价体系,推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有机结合。
  (三)强化家庭责任,突出家校共育
  家庭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一是要注重家长教育,编印读本、手册等学习材料,在家长群体中广泛传播“三苏”家国情怀,提高家长群体的认可度,帮助家长做到言传身教、润物无声。二是要开展特色活动,通过“三苏”文化主题日、诗词品读日、故事分享日等活动场景,实现以活动聚人、以活动育人。三是要突出家庭责任,充分结合课后作业、假期作业等方式,激发家庭育人潜能、展现家庭育人担当。
  四、结语
  “三苏”家国情怀代表的是一种文化,属全体人民共有,推动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要高度重视小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用好传统文化资源,汲取经验智慧和精神力量,引导学生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自觉融入到民族复兴的具体行动中。
  作者单位:刘刚系中共丹棱县委党校,黄敏系眉山市东坡区通惠小学。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