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版
发布日期: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四个着力点
马保玉
文章字数:2262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并作出具体部署。因地制宜,其意是要根据不同环境下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妥善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法论和实践要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重大战略举措。然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从四个方面构建一套健全且因地制宜的体制机制作为支撑。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体系。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需求,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首先,要深入研究各地的实际情况,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进行科学规划。通过开展广泛的调研和分析,了解各地的优势产业、潜在增长点和发展瓶颈,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同时,要加强对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的研究和预测,及时调整政策方向,确保政策的前瞻性和适应性。其次,要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对新质生产力领域的财政投入,设立专项发展基金,支持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出台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金融支持,拓宽融资渠道,为新质生产力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此外,要建立健全政策评估和调整机制,并定期对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完善,从而加强政策的协同性和连贯性,避免政策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形成合力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二、强化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必须强化科技创新,提升区域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要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政府部门应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一批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另一方面,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到本地创新创业。加强本地人才培养,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要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此外,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创新激励机制,对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创新活力。
   三、推动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升级作为新质生产力跃升的关键引擎,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各地需精准把握自身产业基础与独特发展优势,精心布局,加速产业升级步伐,以优化产业结构为核心,全面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与效益。一是要加速传统产业的蝶变升级。这要求积极拥抱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通过引入高新技术、创新工艺流程及装备升级,对传统产业进行深度改造。同时,激发企业内生动力,鼓励技术创新与管理革新并举,引领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二是聚焦培育与壮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基于地方资源特色与市场需求导向,精准施策,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加大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制定前瞻性的产业发展规划与政策措施,为新兴产业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资源高效整合与产业集聚,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三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新格局。打破产业界限,深化一二三产业间的融合互动,特别是加强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探索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型业态,拓宽农业发展空间。
  四、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协同发展
  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征途中,实现协同发展是关键一步。鉴于各地区在资源禀赋上的得天独厚、产业基础的各具特色以及发展需求的多元差异,加强区域间的深度合作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策略不仅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让各地的优势资源得以跨域流动,实现互补共生,更在于它能够搭建资源共享的广阔平台,使得技术、人才、信息等核心要素能够高效流通,为区域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一方面,要加强国内区域合作。打破地区行政壁垒,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区域间的产业协作、技术交流和人才流动。推动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合作,实现产业转移和梯度发展。同时还要加强城市群、都市圈内部的协同发展,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抓住全球产业调整和转移的机遇,加强与国际先进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端人才。鼓励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拓展国际市场,提升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国际影响力。总之,通过协同发展的路径,共同培育新质生产力,激发创新活力,从而能够构建起一个更加繁荣、包容、可持续的发展格局,为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各地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找准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同时,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将不断完善,不断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作者单位:新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合肥市高新区天智路19号原创动漫园北楼3036室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