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革命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从历史传承到时代转型
文章字数:2684
革命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精神资源,也是中国社会在历史转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形态。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并非简单的模仿西方,而是在自身的历史背景、政治实践和社会文化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自20世纪初以来,伴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历程,革命文化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革命文化不仅塑造了中国现代化的价值体系,还为国家提供了面对各种挑战时的精神支撑和文化自信。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革命文化不仅是一种历史记忆,更是一种具有时代活力的文化力量,它与当代国家建设紧密结合,共同推动了社会的转型与发展。
一、历史传承中的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实践中逐步确立的。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长期的内外压力,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民族危机等多重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中国社会开始自我觉醒,探寻摆脱封建专制和外来侵略的路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但并未彻底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随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兴起,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正式成立,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形成了独特的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是基于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逐步形成的系统化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它不仅仅是一些政治口号或理念的集合,而是通过革命实践中形成的精神力量,包含了坚定的理想信念、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情操、顽强的斗争精神以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1]。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日战争中的民族团结精神等,都是革命文化的典型代表。这些精神不仅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凝聚了全国人民的力量,更为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革命文化的传承并未停滞。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国家经济和社会结构亟需重建。此时,革命文化所倡导的艰苦奋斗、团结协作、自力更生精神,成为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无论是在农业合作化、工业化,还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中,革命文化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这一文化形态不仅巩固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紧密联系,还推动了国家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方向迈进。
到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现代化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在这一过程中,革命文化并未消失,而是随着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得到了新的发展。革命文化中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继续激励着全国人民在新环境下勇于创新、奋发图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革命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国家应对了全球化带来的种种挑战,并为中国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
二、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革命文化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有着本质上的不同[2]。西方现代化过程通常伴随着资本积累、工业革命和技术进步,但同时也带来殖民扩张、阶级对立、贫富分化等问题。相比之下,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根植于革命文化、依靠社会公平和国家自主发展的独特道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这一道路的内在逻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革命文化的影响。
革命文化中的核心理念—“为人民服务”贯穿了整个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强调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力量进行斗争。在新中国成立后,这一理念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无论是计划经济时代还是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时代,国家发展的最终目标始终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幸福和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它要求经济增长不仅仅服务于少数富裕阶层,而是让全体人民都能够共享发展成果。这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中的不平等发展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在中国,国家通过制度安排,如扶贫政策、社会保障体系等,逐步解决了贫困问题,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体现了革命文化中的“人民至上”理念。
革命文化提倡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和国际封锁,然而通过依靠自主创新和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中国成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现代工业体系。进入改革开放后,虽然国家经济进入了市场化改革阶段,但革命文化中提倡的奋斗精神并未失去其现实意义。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中国通过自主创新和科技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如“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这些成就背后正是革命文化精神的延续。自力更生与自主创新的精神,不仅推动了物质生产的发展,更形成了“奋斗文化”,激励每一代中国人为国家的现代化事业贡献力量。
革命文化所凝聚的民族团结精神,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复杂社会结构的国家,在历史上曾多次面临民族分裂和社会动荡的风险。然而,通过革命文化的影响,中国共产党成功凝聚了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意志,使得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了强大的凝聚力和社会稳定性。在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尤其是在面对国际挑战和国内社会转型时,革命文化中的团结精神为中国社会提供了强大的动员能力,确保了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持续发展。
三、从历史传承到时代转型:革命文化的现代意义
进入21世纪,全球化、信息化、生态环境问题等新挑战不断涌现,中国现代化进程面临着一系列新的考验。在这个背景下,革命文化不仅没有淡化,反而在新时代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革命文化,并提出要将其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要求革命文化在保持传统精神内核的同时,积极适应时代的变化和需求。
新时代的革命文化转型体现在其在面对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创新与融合。在全球化背景下,革命文化如何保持其独特的价值观,同时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革命文化中的核心精神,如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的理念,须在全球化、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表达方式。通过文化创新和制度设计,革命文化将继续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思想指导。
新时代的革命文化需要在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上进行转型。现代化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进步,还涉及社会结构、文化价值的深刻变革。全球化、信息化带来了社会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同时也带来了价值观的多元化。在这个过程中,坚守革命文化核心价值的同时,积极吸纳现代文明的优秀成果,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是新时代革命文化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刘浩林,郑辉灿.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内涵及其价值维度[J].东南学术,2023,(03):30-39.
[2]安昊楠.中国式现代化与丰富人民精神世界问题探究[J].教学与研究,2024,(02):5-16.
基金项目: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项目“数字化时代下的文化外交:建设中国特色国际交往中心的新路径”的研究成果(JDYJBG202302)。
作者单位:外交学院
一、历史传承中的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实践中逐步确立的。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长期的内外压力,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民族危机等多重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中国社会开始自我觉醒,探寻摆脱封建专制和外来侵略的路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但并未彻底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随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兴起,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正式成立,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形成了独特的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是基于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逐步形成的系统化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它不仅仅是一些政治口号或理念的集合,而是通过革命实践中形成的精神力量,包含了坚定的理想信念、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情操、顽强的斗争精神以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1]。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日战争中的民族团结精神等,都是革命文化的典型代表。这些精神不仅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凝聚了全国人民的力量,更为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革命文化的传承并未停滞。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国家经济和社会结构亟需重建。此时,革命文化所倡导的艰苦奋斗、团结协作、自力更生精神,成为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无论是在农业合作化、工业化,还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中,革命文化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这一文化形态不仅巩固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紧密联系,还推动了国家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方向迈进。
到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现代化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在这一过程中,革命文化并未消失,而是随着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得到了新的发展。革命文化中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继续激励着全国人民在新环境下勇于创新、奋发图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革命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国家应对了全球化带来的种种挑战,并为中国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
二、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革命文化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有着本质上的不同[2]。西方现代化过程通常伴随着资本积累、工业革命和技术进步,但同时也带来殖民扩张、阶级对立、贫富分化等问题。相比之下,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根植于革命文化、依靠社会公平和国家自主发展的独特道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这一道路的内在逻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革命文化的影响。
革命文化中的核心理念—“为人民服务”贯穿了整个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强调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力量进行斗争。在新中国成立后,这一理念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无论是计划经济时代还是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时代,国家发展的最终目标始终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幸福和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它要求经济增长不仅仅服务于少数富裕阶层,而是让全体人民都能够共享发展成果。这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中的不平等发展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在中国,国家通过制度安排,如扶贫政策、社会保障体系等,逐步解决了贫困问题,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体现了革命文化中的“人民至上”理念。
革命文化提倡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和国际封锁,然而通过依靠自主创新和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中国成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现代工业体系。进入改革开放后,虽然国家经济进入了市场化改革阶段,但革命文化中提倡的奋斗精神并未失去其现实意义。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中国通过自主创新和科技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如“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这些成就背后正是革命文化精神的延续。自力更生与自主创新的精神,不仅推动了物质生产的发展,更形成了“奋斗文化”,激励每一代中国人为国家的现代化事业贡献力量。
革命文化所凝聚的民族团结精神,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复杂社会结构的国家,在历史上曾多次面临民族分裂和社会动荡的风险。然而,通过革命文化的影响,中国共产党成功凝聚了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意志,使得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了强大的凝聚力和社会稳定性。在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尤其是在面对国际挑战和国内社会转型时,革命文化中的团结精神为中国社会提供了强大的动员能力,确保了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持续发展。
三、从历史传承到时代转型:革命文化的现代意义
进入21世纪,全球化、信息化、生态环境问题等新挑战不断涌现,中国现代化进程面临着一系列新的考验。在这个背景下,革命文化不仅没有淡化,反而在新时代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革命文化,并提出要将其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要求革命文化在保持传统精神内核的同时,积极适应时代的变化和需求。
新时代的革命文化转型体现在其在面对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创新与融合。在全球化背景下,革命文化如何保持其独特的价值观,同时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革命文化中的核心精神,如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的理念,须在全球化、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表达方式。通过文化创新和制度设计,革命文化将继续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思想指导。
新时代的革命文化需要在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上进行转型。现代化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进步,还涉及社会结构、文化价值的深刻变革。全球化、信息化带来了社会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同时也带来了价值观的多元化。在这个过程中,坚守革命文化核心价值的同时,积极吸纳现代文明的优秀成果,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是新时代革命文化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刘浩林,郑辉灿.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内涵及其价值维度[J].东南学术,2023,(03):30-39.
[2]安昊楠.中国式现代化与丰富人民精神世界问题探究[J].教学与研究,2024,(02):5-16.
基金项目: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项目“数字化时代下的文化外交:建设中国特色国际交往中心的新路径”的研究成果(JDYJBG202302)。
作者单位:外交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