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教育新基建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材数字化转型的价值意蕴
文章字数:2604
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教育新基建”)是以信息化为主导、新技术为支撑,开发数字资源,促进教育数字转型的系统工程,其为身处技术扩散和教育变革背景中的高等教育发展赋能,为高校思政课的提质增效提供物质保障,是高校思政课教材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技术基础。
近年来,国家加大教育新基建投入,促进教育数字化的发展,注重以数字技术推动包括教育思想、教学资源、课程教材、教学模式、教学平台、教学评估以及教育管理等在内的教育数字化进程,这为高校思政课教材数字化转型营造了氛围、注入了活力、开辟了空间。随着党中央将教材建设提到国家事权的战略高度,教育新基建背景下的高校思政课教材数字化转型实践不断深入,其价值意义日益凸显。
一、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教材建设,丰富了高校思政课教材资源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进教育数字化”,这是新时代深化教育改革、建设教育强国的行动指南,更是高校思政课教材数字化转型的现实依据和根本遵循。
一方面,“数字中国”战略的推进、教育技术的进步、教育强国建设的任务和青年成长成材的需要是思政课教材数字化转型的外在动力。这一转型将开创思政课“教材资源动态更新、教材设计多元一体、教材编写交互协同、教材使用开放共享、教材修订及时高效”[1]的革命性局面,促使数字化教材成为新形势下思政课教材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另一方面,随着知识形态、知识获取方式的深刻变革,数字化转型成为高校思政课教材建设的内在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快速更新、便捷利用和共建共享的优质教材资源是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是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是贯彻“数字中国”战略的具体实践,有利于促进教育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二、思政课教材的数字化建设推动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三进”工作
高校思政课具有极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其教材建设遵循“国家统编统审统用”原则,修订和再版工作由本书编写组统筹规划,确保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进思政课堂、进思政教材、进学生头脑”,但总体来看,目前在用的纸质教材所涉及的理论内容及学科资源还相对有限且稍显滞后,对于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虽有反映但尚未能做到全面、立体、及时、高效,改变这一现状,进而“推动数字化资源与纸本教材的深度融合,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思政教材中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呈现”[2]则显得既重要又必要。
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学者等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材工作会议要求,充分认识教材工作面临的新形势,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以更高的政治站位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通过挖掘高校思政课数字化教材的巨大优势和应用潜能以彰显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魅力,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可以预见,在大数据、学习分析、知识森林、知识图谱等技术、软件的支持下,“教与学”的过程不再是单纯依托纸本教材的思想灌输和知识接受,而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一定教学境脉中的有效流动。当然,这一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技术与价值、重构与继承、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即思政课教材形态的转变要服务于课程发展,数字教材的建设要既坚持学科逻辑的合理性,又注重应用逻辑的重构,信息技术的运用必须服务于学生的预期学习目标和高校思政课育人价值。
三、高校思政课教材形态迭代更新助推了育人效果提升
高校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工作围绕“立德树人”育人目标展开,着力于以数字技术打破学科发展壁垒、以海量资源破除教学信息阻隔、以立体呈现统整教学时空、以境脉搭建改善学习体验,有助于实现高校思政课教材形态迭代更新基础上的育人效果提升。
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材的数字化转型有利于彰显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魅力和内在价值。思政课数字化教材建设坚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满足个性化教学需要为追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AR)、混合现实技术(MR)等开发、拓展学习空间,延伸了纸质教材的内容边界,丰富了知识传播的依托载体,契合了信息时代下教与学的新需求,活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彰显了理论本身的内在魅力,这是育人质量提升的前提。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材的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提升课程本身的吸引力和育人能力。育人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内化,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既使得教育教学资源的供给更加科学和精准,教学内容的提取应用更加方便和快捷,又通过全景环视效果使得学生的在场感更加强烈,有助于提升课程本身的吸引力。除此之外,“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还使过程性数据的充分收集、评价性指标的科学设定、学习效果的即时分析、教学数据的有效应用成为可能”[3],有助于教师在精准把握学生差异化发展需求基础上因材施教,进而提升课程的育人能力。
当然,“高校思政课教材数字化转型不是要以数字教材取代统编纸本教材”[4],而是作为统编纸本教材的有机补充,即在推动的思政课国家统编重点教材建设使用基础上,借助互联网、云平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改进教材呈现方式、丰富资源供给,实现教材资源动态更新、教材设计立体交互、教材编写多方协同、教材使用开放共享等,进一步提升教材的可读性和吸引力,激活高校思政课数字化教材的巨大优势和应用潜能,发挥其撬动思政教学数字化、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良发.高校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的动因、特征与实践路径[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76-82.
[2]吴满意,高盛楠.试论高校思政课数字化教材的基本内涵、价值构成与作用发挥[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2021(4):83-91.
[3]孙燕,李晓锋.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数字教材发展需求、现状与对策[J].中国大学教学,2023(12):85-91.
[4]雷小青,覃圣云.高校教材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辩证思考[J].社会科学家,2021(11):146-150.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教育新基建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优化策略研究”(SGH23Y2729)、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高校‘五位一体’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机制研究”(2022B009)、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2022年校级科研项目“哈贝马斯普遍语用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机制研究”(2022Y04)、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2023年度实践教学专项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智能时代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探索研究”(SJJG010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近年来,国家加大教育新基建投入,促进教育数字化的发展,注重以数字技术推动包括教育思想、教学资源、课程教材、教学模式、教学平台、教学评估以及教育管理等在内的教育数字化进程,这为高校思政课教材数字化转型营造了氛围、注入了活力、开辟了空间。随着党中央将教材建设提到国家事权的战略高度,教育新基建背景下的高校思政课教材数字化转型实践不断深入,其价值意义日益凸显。
一、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教材建设,丰富了高校思政课教材资源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进教育数字化”,这是新时代深化教育改革、建设教育强国的行动指南,更是高校思政课教材数字化转型的现实依据和根本遵循。
一方面,“数字中国”战略的推进、教育技术的进步、教育强国建设的任务和青年成长成材的需要是思政课教材数字化转型的外在动力。这一转型将开创思政课“教材资源动态更新、教材设计多元一体、教材编写交互协同、教材使用开放共享、教材修订及时高效”[1]的革命性局面,促使数字化教材成为新形势下思政课教材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另一方面,随着知识形态、知识获取方式的深刻变革,数字化转型成为高校思政课教材建设的内在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快速更新、便捷利用和共建共享的优质教材资源是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是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是贯彻“数字中国”战略的具体实践,有利于促进教育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二、思政课教材的数字化建设推动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三进”工作
高校思政课具有极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其教材建设遵循“国家统编统审统用”原则,修订和再版工作由本书编写组统筹规划,确保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进思政课堂、进思政教材、进学生头脑”,但总体来看,目前在用的纸质教材所涉及的理论内容及学科资源还相对有限且稍显滞后,对于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虽有反映但尚未能做到全面、立体、及时、高效,改变这一现状,进而“推动数字化资源与纸本教材的深度融合,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思政教材中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呈现”[2]则显得既重要又必要。
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学者等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材工作会议要求,充分认识教材工作面临的新形势,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以更高的政治站位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通过挖掘高校思政课数字化教材的巨大优势和应用潜能以彰显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魅力,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可以预见,在大数据、学习分析、知识森林、知识图谱等技术、软件的支持下,“教与学”的过程不再是单纯依托纸本教材的思想灌输和知识接受,而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一定教学境脉中的有效流动。当然,这一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技术与价值、重构与继承、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即思政课教材形态的转变要服务于课程发展,数字教材的建设要既坚持学科逻辑的合理性,又注重应用逻辑的重构,信息技术的运用必须服务于学生的预期学习目标和高校思政课育人价值。
三、高校思政课教材形态迭代更新助推了育人效果提升
高校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工作围绕“立德树人”育人目标展开,着力于以数字技术打破学科发展壁垒、以海量资源破除教学信息阻隔、以立体呈现统整教学时空、以境脉搭建改善学习体验,有助于实现高校思政课教材形态迭代更新基础上的育人效果提升。
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材的数字化转型有利于彰显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魅力和内在价值。思政课数字化教材建设坚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满足个性化教学需要为追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AR)、混合现实技术(MR)等开发、拓展学习空间,延伸了纸质教材的内容边界,丰富了知识传播的依托载体,契合了信息时代下教与学的新需求,活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彰显了理论本身的内在魅力,这是育人质量提升的前提。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材的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提升课程本身的吸引力和育人能力。育人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内化,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既使得教育教学资源的供给更加科学和精准,教学内容的提取应用更加方便和快捷,又通过全景环视效果使得学生的在场感更加强烈,有助于提升课程本身的吸引力。除此之外,“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还使过程性数据的充分收集、评价性指标的科学设定、学习效果的即时分析、教学数据的有效应用成为可能”[3],有助于教师在精准把握学生差异化发展需求基础上因材施教,进而提升课程的育人能力。
当然,“高校思政课教材数字化转型不是要以数字教材取代统编纸本教材”[4],而是作为统编纸本教材的有机补充,即在推动的思政课国家统编重点教材建设使用基础上,借助互联网、云平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改进教材呈现方式、丰富资源供给,实现教材资源动态更新、教材设计立体交互、教材编写多方协同、教材使用开放共享等,进一步提升教材的可读性和吸引力,激活高校思政课数字化教材的巨大优势和应用潜能,发挥其撬动思政教学数字化、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良发.高校思政课教材数字化建设的动因、特征与实践路径[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76-82.
[2]吴满意,高盛楠.试论高校思政课数字化教材的基本内涵、价值构成与作用发挥[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2021(4):83-91.
[3]孙燕,李晓锋.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数字教材发展需求、现状与对策[J].中国大学教学,2023(12):85-91.
[4]雷小青,覃圣云.高校教材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辩证思考[J].社会科学家,2021(11):146-150.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教育新基建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优化策略研究”(SGH23Y2729)、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高校‘五位一体’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机制研究”(2022B009)、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2022年校级科研项目“哈贝马斯普遍语用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机制研究”(2022Y04)、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2023年度实践教学专项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智能时代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探索研究”(SJJG010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