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产教融合背景下双师型教师素质与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文章字数:2563
“产教融合”是近年来高校办学的重点,其通过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产教融合的实施要求各地方高校具备一批“双师型”教师。所谓“双师型”教师就是兼具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的教师,其不仅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而且社会工作经验丰富。现阶段,各地方高校已逐步认识到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性,并通过加强实践教学、产学合作等举措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本文在分析当前高校双师型教师能力培养和提升现存问题的基础上,研究了双师型教师素质与能力提升策略。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双师型教师培养现存问题
现阶段,我国各地方高校已认识到“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的重要价值,经过一系列举措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中已经收获和积累了大量经验,但在某些方面仍需要提高,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地方政府支持不足,双师培养引导不畅
近些年,各地方政府对于高校的财政支持大多偏重于研究型高校,对普通院校的投入和扶持相对较少,而且各高校将财政资金多运用于教学设备、实验实训场所等物质条件的建设,因此,大部分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缺少财政支持;本来校企合作中的社会企业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主要阵地,但由于财政支持和政府补贴的短缺,导致这类企业逐渐失去合作动力,进而使得合作主动性降低,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质量不佳、效率较低。
(二)发展机制不够完善,双师培养动力不足
部分高校对于双师型教师素质培养和能力提升缺乏顶层设计和长期规划,从而导致双师型教师培养和发展路径模糊。同时,在双师型教师的素质、能力培养和提升方面也存在内容不够全面的问题,无法大范围覆盖双师型教师需要的多方面知识和技能。除此之外,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激励机制和评价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如评价标准模糊、评价流于表面等,这导致教育成果无法获得有效认可[1]。总之,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会降低教师对此项工作的投入度。
(三)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存在形式化现象
在双师型教师素质和能力提升工作中,存在校企合作深度不足的问题。部分学校和企业虽签署了相关合作协议,但未进行实质性的、深入的合作,校企合作形式化严重。如在实际落实过程中,部分高校虽然会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实地参观学习,但未邀请专业技术人才对教师进行系统化的培养,仅仅是象征性的“学习”,同时,教师在返校之后也未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导致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双师型教师素质与能力提升策略
(一)调动各方力量,建立“四位一体”培养模式
所谓“四位一体”培养模式,顾名思义就是要充分调动四方参与,充分发挥各方主体作用。从政府角度而言,政府要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各地方高校、合作企业、双师型教师相互协作,并给予其一定财政补贴和支持。同时,政府要协同高校出台有关双师型教师培养和提升方面的规章制度,对高校双师型教师提出明确要求,并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一定优惠举措,包括税费减免、加强财政补贴等。从高校角度而言,高校要认真研究有关双师型教师的相关文件,按照文件要求、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等制定适合本校教师的培养方案。此外,高校要主动与社会企业开展深入的产教融合,定期安排双师型教师去企业进行顶岗实践或挂职锻炼,同时积极邀请技能专家到校进行教学工作。从企业角度而言,企业要为各地方高校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提供支持,同时要协同合作高校在内部选拔专业技能人才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开发和设计培训教材与课程。从教师角度而言,双师型教师要主动参与相关素质培养和能力提升活动,积极学习有关双师型教师的相关文件和规章制度,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专业技术,提升教学质量[2]。
(二)建立健全责任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
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社会背景,双师型教师素质与能力提升需要建立健全责任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首先,学校方面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课题研究。其次,学校要在合理范围内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福利待遇,构建良好的教育培养环境,为双师型教师素质培养和能力提升提供良好环境。最后,学校要进一步完善激励制度,以切实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综合实践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借助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为双师型教师创造和提供更多实践平台结合机会,以保证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切实落实。具体而言,可以采取目标管理激励机制,要求教师制定合理化目标,将工作任务具体化、明确化,引导教师将客观要求转化为个人努力的目标;采取双向选择激励机制,即将竞争机制引入双师型教师培养,让企业和教师进行双向选择,以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采取物质和精神激励,对于在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中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恰当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包括发放奖金、职位提升等。
(三)优化绩效考核和评价制度
首先,高校要进一步优化现有绩效考核和评价制度,根据产教融合要求和现状调整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提高绩效考核和评价弹性。对于不同专业的双师型教师要求有所不同,如对于金融类专业教师而言,其绩效考核要基于岗位实训成绩和实践表现,同时调整理论和实践评价比例。其次,对于不同阶段的教育情况也要制定有所差异的评价标准。初期阶段的评价标准应以教师实际成绩为重点;中期阶段要将教师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作为评价标准;末期阶段将教师实训岗位成绩和实训成果作为考评标准。以此实现考评工作的动态平衡,促进考核工作的科学性[3]。除此之外,高校与合作企业要定期进行教育考察,切实解决双师型教师培养实际问题,从而为制定和调整绩效考核和评价标准提供依据。
三、结语
基于产教融合的背景,双师型教师素质与能力提升具有意义。本文提出双师型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需要政府、企业、高校以及教师共同努力建立健全培养体系,以使其适应新时代产教融合要求,进而为社会企业、高校以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贵颖祺.产教融合背景下“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C]//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2024年高等教育发展论坛论文集(上册).常德科技职业技术学院,2024:2.
[2]吴建平.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研究[J].才智,2023(22):117-120.
[3]仲友.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2(5):106-108.
课题项目:2023-2024年度江苏职业教育研究立项课题“利益相关者视域下幼专学校‘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机制研究(编号:XHYBLX2023265)”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双师型教师培养现存问题
现阶段,我国各地方高校已认识到“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的重要价值,经过一系列举措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中已经收获和积累了大量经验,但在某些方面仍需要提高,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地方政府支持不足,双师培养引导不畅
近些年,各地方政府对于高校的财政支持大多偏重于研究型高校,对普通院校的投入和扶持相对较少,而且各高校将财政资金多运用于教学设备、实验实训场所等物质条件的建设,因此,大部分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缺少财政支持;本来校企合作中的社会企业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主要阵地,但由于财政支持和政府补贴的短缺,导致这类企业逐渐失去合作动力,进而使得合作主动性降低,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质量不佳、效率较低。
(二)发展机制不够完善,双师培养动力不足
部分高校对于双师型教师素质培养和能力提升缺乏顶层设计和长期规划,从而导致双师型教师培养和发展路径模糊。同时,在双师型教师的素质、能力培养和提升方面也存在内容不够全面的问题,无法大范围覆盖双师型教师需要的多方面知识和技能。除此之外,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激励机制和评价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如评价标准模糊、评价流于表面等,这导致教育成果无法获得有效认可[1]。总之,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会降低教师对此项工作的投入度。
(三)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存在形式化现象
在双师型教师素质和能力提升工作中,存在校企合作深度不足的问题。部分学校和企业虽签署了相关合作协议,但未进行实质性的、深入的合作,校企合作形式化严重。如在实际落实过程中,部分高校虽然会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实地参观学习,但未邀请专业技术人才对教师进行系统化的培养,仅仅是象征性的“学习”,同时,教师在返校之后也未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导致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双师型教师素质与能力提升策略
(一)调动各方力量,建立“四位一体”培养模式
所谓“四位一体”培养模式,顾名思义就是要充分调动四方参与,充分发挥各方主体作用。从政府角度而言,政府要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各地方高校、合作企业、双师型教师相互协作,并给予其一定财政补贴和支持。同时,政府要协同高校出台有关双师型教师培养和提升方面的规章制度,对高校双师型教师提出明确要求,并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一定优惠举措,包括税费减免、加强财政补贴等。从高校角度而言,高校要认真研究有关双师型教师的相关文件,按照文件要求、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等制定适合本校教师的培养方案。此外,高校要主动与社会企业开展深入的产教融合,定期安排双师型教师去企业进行顶岗实践或挂职锻炼,同时积极邀请技能专家到校进行教学工作。从企业角度而言,企业要为各地方高校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提供支持,同时要协同合作高校在内部选拔专业技能人才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开发和设计培训教材与课程。从教师角度而言,双师型教师要主动参与相关素质培养和能力提升活动,积极学习有关双师型教师的相关文件和规章制度,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专业技术,提升教学质量[2]。
(二)建立健全责任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
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社会背景,双师型教师素质与能力提升需要建立健全责任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首先,学校方面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课题研究。其次,学校要在合理范围内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福利待遇,构建良好的教育培养环境,为双师型教师素质培养和能力提升提供良好环境。最后,学校要进一步完善激励制度,以切实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综合实践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借助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为双师型教师创造和提供更多实践平台结合机会,以保证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切实落实。具体而言,可以采取目标管理激励机制,要求教师制定合理化目标,将工作任务具体化、明确化,引导教师将客观要求转化为个人努力的目标;采取双向选择激励机制,即将竞争机制引入双师型教师培养,让企业和教师进行双向选择,以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采取物质和精神激励,对于在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中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恰当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包括发放奖金、职位提升等。
(三)优化绩效考核和评价制度
首先,高校要进一步优化现有绩效考核和评价制度,根据产教融合要求和现状调整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提高绩效考核和评价弹性。对于不同专业的双师型教师要求有所不同,如对于金融类专业教师而言,其绩效考核要基于岗位实训成绩和实践表现,同时调整理论和实践评价比例。其次,对于不同阶段的教育情况也要制定有所差异的评价标准。初期阶段的评价标准应以教师实际成绩为重点;中期阶段要将教师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作为评价标准;末期阶段将教师实训岗位成绩和实训成果作为考评标准。以此实现考评工作的动态平衡,促进考核工作的科学性[3]。除此之外,高校与合作企业要定期进行教育考察,切实解决双师型教师培养实际问题,从而为制定和调整绩效考核和评价标准提供依据。
三、结语
基于产教融合的背景,双师型教师素质与能力提升具有意义。本文提出双师型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需要政府、企业、高校以及教师共同努力建立健全培养体系,以使其适应新时代产教融合要求,进而为社会企业、高校以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贵颖祺.产教融合背景下“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C]//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2024年高等教育发展论坛论文集(上册).常德科技职业技术学院,2024:2.
[2]吴建平.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研究[J].才智,2023(22):117-120.
[3]仲友.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2(5):106-108.
课题项目:2023-2024年度江苏职业教育研究立项课题“利益相关者视域下幼专学校‘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机制研究(编号:XHYBLX2023265)”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