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版
发布日期: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契合
周冉
文章字数:2675
  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视野中,实践分为两个层面:物质生产实践和社会变革实践。物质生产实践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改造,通过劳动改变生产关系;而社会变革实践是人们对社会制度的变革,通过阶级斗争推动历史的发展。科学实践观摆脱以往哲学家抽象的概念推演,突出强调哲学的实践意义,认为实践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最基本方式,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将实践作为理论的基础和检验的标准,其内在意蕴指导中国社会改革和建设取得了重大的现实成果和理论成就。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始终秉持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联系与统一,二者高度契合,对在当今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中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的实践主体论
  人通过生产物质生活资料来维持生存时,也创造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交往关系,是推动人类历史各方面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人民群众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创造者,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中国式现代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发展的基本理念之一,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一切行动理念以人民的幸福、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本质区别,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迥异于西方以资本逐利为中心、对外殖民扩张、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老路。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实质上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框架下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体,凸显马克思主义实践主义的理念,强调实际行动人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是实践主体性的生动体现。
  二、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人们通过实践认识世界,进而指导更高水平的实践。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对现实的直接介入,人们通过实际的社会实践来获取对世界的认知,而认识是对这种实践的理论反思。认识不是超越实践的纯粹思维活动,而是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发展。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人民改革实践进程中不断深化和完善,形成了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符合中国特定历史阶段国情的现代化理论,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鲜明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拥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融入基于中国国情的特色元素,彰显了中国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价值观和发展理念。
  第一,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色。人口规模巨大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产生了制约,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始终坚持从国情出发,采用有效的管理和政策来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变化,以确保人口红利能够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第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的实现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在实践中会遇到各种阻力,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此认识基础上,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稳步推进,逐步向共同富裕目标迈进。第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也是中国特色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基于社会实践的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追求经济繁荣和科技进步,而且还注重文化传承和社会价值的提升,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一个更加平衡、全面发展、和谐稳定的社会。第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早期阶段,政策和实践主要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环境保护并非首要任务,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峻,逐渐认识到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建设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实践活动不仅构成认识的基础,而且指导认识的方向,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关注经济的高速增长,更强调发展模式的转变,从过去简单追求规模和速度向更注重质量、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转变。第五,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之一。中华民族在历经频繁的内乱和外患后逐渐认识到战乱所带来的人民苦难、文化破坏以及社会动荡,中国在当代积极倡导全球治理、气候变化合作等国际议题,以维护和平与安全,为全人类创造更好的未来,这在世界上形成了独特的现代化实践。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蕴含着实践观的价值追求
  根据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鲜明特色,党确立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实现目标,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丰富思想:第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来自实际的社会实践,中国共产党作为最高领导力量,通过实际的指导和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社会实践,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引领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经济建设、科技创新、文化发展、生态保护等各个方面的实践活动,推动着中国社会朝着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稳步迈进。第二,马克思将实践作为一种能够改变世界的现实的、具体的物质性力量。实践的力量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支撑。相较于单纯强调“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实践的力量更具有综合性和动态性,成为人类改变世界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源动力。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始终被放在首位,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核心特征,政策决策和发展规划都以人民的需求和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领导下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石。中国式现代化秉持通过实践力量,摒弃传统的束缚和固有观念,开拓新的思维和行动方式,实现个体的自由成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实践的力量在人类发展历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深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效途径,引领着不断追求真理、追求进步、追求自由与全面的发展,第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以全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来推动实践。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全球视野和全人类关怀的价值追求,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形成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国际关系格局。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