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版
发布日期:
网络思政视域下地方高校红色文化协同育人体系研究
王志清
文章字数:1705
  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是新时代地方高校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使命。将地方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既对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有积极意义,也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以文化人功能。目前,地方高校在挖掘和弘扬地方红色文化方面存在融合机制不完善、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因此,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合地方红色文化,以红色革命精神为引领,夯实课堂育人、专业育人、实践育人的“一引领三育人”协同育人体系,加强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厚植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一、根植红色文化沃土,突出专业育人特色,构建红色文化育人环境
  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同地方孕育诞生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精神。一方面,地方高校要强化红色文化理论研究,组织校内专家学者对地方红色文化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挖掘其时代价值,为红色文化实践育人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以红色研究推进红色育人。要充分挖掘本土红色资源,如革命遗址、纪念馆、英雄事迹等,发挥学校学科优势和条件优势,重视学校及周边地区红色历史和文化资源搜集整理工作,形成系统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库,彰显传承红色基因育人社会功用,促进地域红色精神现代转化与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地方高校要将传承红色革命精神纳入到学校文化育人培养方案,设立专门的机构统筹协调,积极开展校地合作,寻求与校外机构诸如纪念馆、博物馆等的合作,实现地方红色文化育人长效化、常态化、制度化。要全面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史馆、博物馆等场馆育人功能,在校园内设计红色文化墙、雕塑等具有红色文化特征的景观,用红色理论武装师生,用红色故事感染师生,用红色体验鼓舞师生,唱好立德树人主旋律,奏好立德树人最强音,谱好立德树人进行曲。
  二、浸润红色文化内涵,立足实践育人途径,搭建丰富多样实践平台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秉承“大思政”一体化教育观理念,科学遵循知行合一育人规律,突出地方红色文化实践育人资源、过程、环境、载体、力量、效果等环节,上好“大思政课”。主动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通过“研、学、讲、赛、展、行”六种模式,深入红色教育,充分发挥“红色精神”的引领作用。尤其要深入挖掘和阐发地方红色文化中根植的“爱国强国、忠诚为民”的政治观,“公而忘私、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道德观,“坚守理想、不畏万难、开拓进取”的人生观,“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同时,要创新红色文化传播路径,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红色文化活动,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和关注。如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线上红色文化讲座、直播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活动,线下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如重走长征路、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红色大讲堂、革命历史剧汇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传播红色文化精神,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
  三、滋养红色文化精髓,夯实课堂育人基础,形成多维课程融合体系
  地方高校要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各类课程特别是思政课程和专业课中,通过案例教学、专题讲座、讨论交流等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地方红色文化的熏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摒弃以说教、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将地方红色文化中鲜活生动的红色故事、英雄人物等,通过学生关切话题的嵌入、探讨与对话的教学方式、情境感体验性强的实践活动,突出“学生参与感”,创新传承红色基因育人理论教育机制。要贯通理论、校园、社会、网络“四个”课堂,联通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四个教育主体,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加强校际合作、家校合作、校社合作,共同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构建以学校为主体以家庭、社会为辅翼的协同育人机制,推动传承红色基因育人协同发展,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实效性。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4年河北省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研究会课题“网络思政视域下地方高校红色文化协同育人体系研究”(GXDJ2024B296)的阶段性成果;2024年度张家口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河北北方学院宣传部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