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文章字数:1776
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由自然物构成,人类在与自然的互动中从事生产、生活和发展活动。因此,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之一,人与自然关系紧密且相互依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深入探究其理论基础,对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根本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始终作为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而存在。马克思、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实践性,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根本理论指导,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践提供了基本遵循。
马克思、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之上。马克思、恩格斯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认为这一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明确指出自然、人、社会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第一,自然界的存在具有客观性,人类来自于且属于自然界,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以自然界为基础。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先于人类存在的,自然界具有先在性和本原地位。人来自于自然界,且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之一而存在,二者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恩格斯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自然界的存在是实际的、客观的,人类作为一种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受自然界的制约和限制,自然界给予人类生存所必须的物质资源,人类的生存发展与自然界密不可分。
第二,人通过实践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使自然为满足人的目的而服务。马克思认为,人类通过劳动从自然界获取自身所需的物质资源,劳动是作为人与自然进行联系的桥梁而存在的。马克思指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人类从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转向积极主动地改造自然,开始通过越来越多的、规模越来越大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能动地改造自然,以满足自身需要。人类一方面依赖自然、适应自然,另一方面出于自身生存发展需要主动改造自然,这种改造自然的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人类也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了自身的发展。
第三,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具有辩证的同一性。在马克思看来,人类是自然演进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自然环境所提供的支持和保障,同时人类活动也在不断地改变影响自然环境。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马克思曾用“两个身体”的论断形象地作了论证:第一,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第二,人又是自然界的有机身体。自然界和人这“两个身体”之间相互依赖、彼此融合、有机统一。人能够通过劳动从自然界获得自己所需的生活资料,自然界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遵循自然规律、结合物质本身属性,有意识地对物质进行改造,改变了物质的原有形态,创造出无数新的具体的物质形态,人类始终作为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存在。
第四,马克思主义要求人们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进一步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自然报复论”是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中的重要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视角。他通过列举人类历史上因为破坏自然而得到的沉痛教训,深刻说明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命运与共,自然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而是一个有限的生命系统。他要求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充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告诫人们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报复和惩罚。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鲜明主题,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之一,它有力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重要精髓,并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实现新发展。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在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理念、新路径、新模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生态文明基础。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之上。马克思、恩格斯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认为这一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明确指出自然、人、社会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第一,自然界的存在具有客观性,人类来自于且属于自然界,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以自然界为基础。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先于人类存在的,自然界具有先在性和本原地位。人来自于自然界,且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之一而存在,二者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恩格斯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自然界的存在是实际的、客观的,人类作为一种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受自然界的制约和限制,自然界给予人类生存所必须的物质资源,人类的生存发展与自然界密不可分。
第二,人通过实践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使自然为满足人的目的而服务。马克思认为,人类通过劳动从自然界获取自身所需的物质资源,劳动是作为人与自然进行联系的桥梁而存在的。马克思指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人类从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转向积极主动地改造自然,开始通过越来越多的、规模越来越大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能动地改造自然,以满足自身需要。人类一方面依赖自然、适应自然,另一方面出于自身生存发展需要主动改造自然,这种改造自然的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人类也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了自身的发展。
第三,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具有辩证的同一性。在马克思看来,人类是自然演进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自然环境所提供的支持和保障,同时人类活动也在不断地改变影响自然环境。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马克思曾用“两个身体”的论断形象地作了论证:第一,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第二,人又是自然界的有机身体。自然界和人这“两个身体”之间相互依赖、彼此融合、有机统一。人能够通过劳动从自然界获得自己所需的生活资料,自然界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遵循自然规律、结合物质本身属性,有意识地对物质进行改造,改变了物质的原有形态,创造出无数新的具体的物质形态,人类始终作为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存在。
第四,马克思主义要求人们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进一步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自然报复论”是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中的重要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视角。他通过列举人类历史上因为破坏自然而得到的沉痛教训,深刻说明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命运与共,自然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而是一个有限的生命系统。他要求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充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告诫人们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报复和惩罚。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鲜明主题,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之一,它有力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重要精髓,并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实现新发展。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在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理念、新路径、新模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生态文明基础。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