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党建+心理”: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工作模式的探索
文章字数:1764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高校学生党支部作为高校基层党组织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密切联系学生的桥梁纽带,是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基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新时代大学生心理需求变化的多样化,对高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心理育人是十大育人体系之一,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一环。将心理融入党建是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内在发展的要求,也是提升高校学生党支部党建育人工作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从制度体系和管理体系探究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党建+心理”工作模式的具体实践路径,以更好地提高大学生整体的党性修养和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一、“党建+心理”: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工作模式的制度体系
学生党支部党建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也是构建高校“大思政”格局的重要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高校学生党支部不仅要重视学生党员政治觉悟的提高,还要关注学生学业、心理健康等全方位的发展。当前,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需要具备更高的职业素养和心理抗压能力,因此急需不断探索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工作模式的制度体系。具体而言:其一,完善组织制度。目前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建设不足,工作多围绕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展开,且团队成员多由辅导员构成。因此,高校需要完善二级心理辅导站的组织制度建设,将书记、副书记、专兼职教师纳入进来,构建全方位的心理育人体系,做好基本保障。其二,完善课程体系。高校要构建较为完善的“党建+心理”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把课程思政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高校学生党支部应利用好第二课堂,不断丰富“党建+心理”的活动内容,主动占领网络阵地,依托新媒体,联合团支部开展“支部结对共建”活动,创新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例如以支部为基础开展户外解压游戏活动、沙盘游戏等多种活动形式,形成支部品牌,以此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政治思想觉悟和心理健康。
二、“党建+心理”: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工作模式的管理体系
目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党建育人工作重心放在大学生政治觉悟方面,尚未充分发挥心理育人对大学生政治思想觉悟和意识的重要作用,导致党建工作未能达到预期效果。高校学生党支部要创新利用“党建+心理”工作模式的管理体系,将心理融入党建中,提高学生抗压能力与自我调适能力,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学生政治思想觉悟,进而推动党建工作的实施。其一,提供工作保障,加强组织建设。高校学生党支部要加强心理育人与党建育人的有效联动机制。例如,每年评比先进示范典型,推动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工作动力。加强与专业心理指导老师的合作,在学生党员中选择优秀人才组建心理健康知识宣讲团或志愿团队,积极与当地社区合作,更好地加强学生党员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其二,培养心理能力,增强组织力量。高校应加强学生党支部书记的沟通力、共情力、领导力等多元心理能力的培养,例如要求支部书记通过定期参加党员干部培训以及心理培训,提升支部书记自身理论水平,以此增强党建育人实效。高校基层党校应该将党员培训和党员心理能力培养有机融合,比如,在党课教育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融入到党员培训的全过程、全方位,增强学生党员心理健康素质。其三,深化谈心谈话,打造健康队伍。构建学生党员心理健康关爱体系,高校学生党支部应主动出击,利用心理技巧常态化深入开展谈心谈话活动,日常关注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传递党组织的温暖。同时,高校学生党支部可以依托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为学生党员提供个体、团体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打造身心健康的学生党员队伍,夯实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确保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基金项目:本文系蚌埠学院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蚌埠学院第三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项目”(院组字〔2023〕89号);安徽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和思想政治能力提升计划项目(sztsjh-2024-13-22);蚌埠学院人文社科一般项目“新时代安徽淮河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2023SK06)
作者单位:蚌埠学院
一、“党建+心理”: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工作模式的制度体系
学生党支部党建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也是构建高校“大思政”格局的重要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高校学生党支部不仅要重视学生党员政治觉悟的提高,还要关注学生学业、心理健康等全方位的发展。当前,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需要具备更高的职业素养和心理抗压能力,因此急需不断探索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工作模式的制度体系。具体而言:其一,完善组织制度。目前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建设不足,工作多围绕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展开,且团队成员多由辅导员构成。因此,高校需要完善二级心理辅导站的组织制度建设,将书记、副书记、专兼职教师纳入进来,构建全方位的心理育人体系,做好基本保障。其二,完善课程体系。高校要构建较为完善的“党建+心理”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把课程思政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高校学生党支部应利用好第二课堂,不断丰富“党建+心理”的活动内容,主动占领网络阵地,依托新媒体,联合团支部开展“支部结对共建”活动,创新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例如以支部为基础开展户外解压游戏活动、沙盘游戏等多种活动形式,形成支部品牌,以此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政治思想觉悟和心理健康。
二、“党建+心理”: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工作模式的管理体系
目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党建育人工作重心放在大学生政治觉悟方面,尚未充分发挥心理育人对大学生政治思想觉悟和意识的重要作用,导致党建工作未能达到预期效果。高校学生党支部要创新利用“党建+心理”工作模式的管理体系,将心理融入党建中,提高学生抗压能力与自我调适能力,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学生政治思想觉悟,进而推动党建工作的实施。其一,提供工作保障,加强组织建设。高校学生党支部要加强心理育人与党建育人的有效联动机制。例如,每年评比先进示范典型,推动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工作动力。加强与专业心理指导老师的合作,在学生党员中选择优秀人才组建心理健康知识宣讲团或志愿团队,积极与当地社区合作,更好地加强学生党员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其二,培养心理能力,增强组织力量。高校应加强学生党支部书记的沟通力、共情力、领导力等多元心理能力的培养,例如要求支部书记通过定期参加党员干部培训以及心理培训,提升支部书记自身理论水平,以此增强党建育人实效。高校基层党校应该将党员培训和党员心理能力培养有机融合,比如,在党课教育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融入到党员培训的全过程、全方位,增强学生党员心理健康素质。其三,深化谈心谈话,打造健康队伍。构建学生党员心理健康关爱体系,高校学生党支部应主动出击,利用心理技巧常态化深入开展谈心谈话活动,日常关注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传递党组织的温暖。同时,高校学生党支部可以依托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为学生党员提供个体、团体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打造身心健康的学生党员队伍,夯实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确保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基金项目:本文系蚌埠学院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蚌埠学院第三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项目”(院组字〔2023〕89号);安徽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和思想政治能力提升计划项目(sztsjh-2024-13-22);蚌埠学院人文社科一般项目“新时代安徽淮河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2023SK06)
作者单位:蚌埠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