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以周恩来同志为楷模讲好中国革命道德故事
文章字数:2306
杨冠亚 贾小杰
摘要:无论是从加强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高度,还是从培养担当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角度出发,中国革命道德都必须要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以周恩来同志为楷模讲好中国革命道德故事,使之成为新时代大学生新征程的精神伟力。
关键词:中华传统美德;中国革命道德;思想道德与法治
用好红色资源,讲好中国故事,应该是思想道德与法治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两门思政课的重要着力方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楷模对于大学生锤炼道德品格、提升道德境界的示范、鼓舞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敬爱的周恩来同志便是其中最优秀的代表。
一、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而奋斗的楷模
1974年,癌症晚期的周恩来同志抱病出席了四届人大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样读到:“在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人民奋发图强,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只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就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变成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再用二十多年的时间,一定能够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周恩来同志27年总理生涯所作的最后一次《政府工作报告》,他所重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成为了他对毕生奋斗事业的最后政治嘱托。一次手术前,他曾请求身边的工作人员为他播放雄浑激昂的《国际歌》,当他以惊人的毅力吟唱出“英特纳雄耐尔(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让在场的人员无不动容。这就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周恩来同志,他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战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
1976年1月当周恩来同志不幸逝世的噩耗传来,首都三十万人民群众在腊月凛冽的寒风中十里相送,寄托了全国人民对失去了敬爱的总理的深深哀思。1976年4月,在周恩来同志逝世后的那个清明节,广大人民群众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悼念活动,现场传抄的诗词后被编纂成册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天安门诗抄》中有这样一首诗:“人民总理人民爱,人民总理爱人民。总理和人民同甘苦,人民和总理心连心。”这首诗生动诠释了人民对总理的真挚情感以及总理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忆及周恩来同志热爱人民、勤政为民的高尚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深情地回忆周恩来同志:“只要是关系群众安危冷暖之事,他总是关怀备至、体贴入微,做到了同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共忧乐、共奋进。”
三、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的楷模
面对长征初期一次又一次错误指挥而遭致的巨大失败,周恩来同志听从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与博古、李德等人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最终促使中央红军放弃原定计划,改变行军路线,从而扭转了危局。随后召开的遵义会议,周恩来同志成为了党内委托的军事指挥最后下决心的负责者,毛泽东同志当选中央政治局常委进入中央领导层。在遵义会议前相当长的时期内,周恩来同志在党内的影响和地位都是高于毛泽东同志的,他有充分的可能和足够的机会求得党的最高领导权。但是,他顾全大局、光明磊落,不计个人成败得失,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在最危急关头坚定站在了代表中国革命唯一正确方向的毛泽东同志一方,并在之后主动让贤毛泽东同志、甘心辅佐毛泽东同志,这就是一个真正共产党人的政治责任和历史担当、革命境界和道德情操。
四、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楷模
依照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风光厚葬是子孙奉行、逝者追求的准则。而周恩来同志却以自己的身体力行移风易俗,赋予了传统以崭新的意义,这表现在他对先人与自己身后事的处理之上。他认为:“人死了,不做事了,还要占一块地盘,这是私有观念的表现。”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同志多次委托工作人员向淮安县委县政府转达了平掉周家祖坟、把坟地交集体耕种的意见,但淮安方面出于对总理的深厚感情一直没有执行。为此,1965年,周恩来同志专门安排亲属回到淮安督促平坟。最终,周家祖坟所在地的淮安县城郊公社闸口大队第五生产队刨去坟边松、打掉坟头土,将7座坟的13口棺材深埋并填平土地,把这一片土地按照总理的要求留给地方耕种。不久,周恩来同志又从北京寄给了该生产队一张70元的汇款单,用以支付平坟工资和赔偿青苗损失。
五、修身自律,保持节操的楷模
无论是抗日战争时期写下的《我的修养要则》,还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定下的“十条家规”,周恩来同志都是修身自律和保持节操的楷模,不也体现对家人的严格要求上。夫人邓颖超同志的革命生涯可以追溯到五四运动,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她在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立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是为数不多的几位走完了长征的女红军,更是可以像宋庆龄同志那样堪称“先生”的伟大女性。新中国成立之际,无论从哪方面考虑,她都至少可以担任一名部长或省长。然而,“任人唯贤”的周恩来同志选择了“举贤避亲”。在他看来,只要自己当一天总理,夫人就不能在政府里任职。甚至在四届人大筹备的时候,毛泽东同志专门向周恩来同志作了批示,提名邓颖超同志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副委员长,结果无比忠于毛主席的周恩来同志却压下了这个“最高指示”。
六、结语
周恩来同志为了党和人民的壮丽事业贡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什么都没有留下,但党和人民却在心中为他筑起了一座永远巍峨矗立的丰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周恩来同志身上展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将激励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程上奋勇前进。”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与法治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
[2]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工作专题项目“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1SJB129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
摘要:无论是从加强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高度,还是从培养担当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角度出发,中国革命道德都必须要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以周恩来同志为楷模讲好中国革命道德故事,使之成为新时代大学生新征程的精神伟力。
关键词:中华传统美德;中国革命道德;思想道德与法治
用好红色资源,讲好中国故事,应该是思想道德与法治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两门思政课的重要着力方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楷模对于大学生锤炼道德品格、提升道德境界的示范、鼓舞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敬爱的周恩来同志便是其中最优秀的代表。
一、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而奋斗的楷模
1974年,癌症晚期的周恩来同志抱病出席了四届人大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样读到:“在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人民奋发图强,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只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就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变成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再用二十多年的时间,一定能够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周恩来同志27年总理生涯所作的最后一次《政府工作报告》,他所重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成为了他对毕生奋斗事业的最后政治嘱托。一次手术前,他曾请求身边的工作人员为他播放雄浑激昂的《国际歌》,当他以惊人的毅力吟唱出“英特纳雄耐尔(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让在场的人员无不动容。这就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周恩来同志,他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战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
1976年1月当周恩来同志不幸逝世的噩耗传来,首都三十万人民群众在腊月凛冽的寒风中十里相送,寄托了全国人民对失去了敬爱的总理的深深哀思。1976年4月,在周恩来同志逝世后的那个清明节,广大人民群众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悼念活动,现场传抄的诗词后被编纂成册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天安门诗抄》中有这样一首诗:“人民总理人民爱,人民总理爱人民。总理和人民同甘苦,人民和总理心连心。”这首诗生动诠释了人民对总理的真挚情感以及总理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忆及周恩来同志热爱人民、勤政为民的高尚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深情地回忆周恩来同志:“只要是关系群众安危冷暖之事,他总是关怀备至、体贴入微,做到了同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共忧乐、共奋进。”
三、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的楷模
面对长征初期一次又一次错误指挥而遭致的巨大失败,周恩来同志听从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与博古、李德等人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最终促使中央红军放弃原定计划,改变行军路线,从而扭转了危局。随后召开的遵义会议,周恩来同志成为了党内委托的军事指挥最后下决心的负责者,毛泽东同志当选中央政治局常委进入中央领导层。在遵义会议前相当长的时期内,周恩来同志在党内的影响和地位都是高于毛泽东同志的,他有充分的可能和足够的机会求得党的最高领导权。但是,他顾全大局、光明磊落,不计个人成败得失,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在最危急关头坚定站在了代表中国革命唯一正确方向的毛泽东同志一方,并在之后主动让贤毛泽东同志、甘心辅佐毛泽东同志,这就是一个真正共产党人的政治责任和历史担当、革命境界和道德情操。
四、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楷模
依照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风光厚葬是子孙奉行、逝者追求的准则。而周恩来同志却以自己的身体力行移风易俗,赋予了传统以崭新的意义,这表现在他对先人与自己身后事的处理之上。他认为:“人死了,不做事了,还要占一块地盘,这是私有观念的表现。”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同志多次委托工作人员向淮安县委县政府转达了平掉周家祖坟、把坟地交集体耕种的意见,但淮安方面出于对总理的深厚感情一直没有执行。为此,1965年,周恩来同志专门安排亲属回到淮安督促平坟。最终,周家祖坟所在地的淮安县城郊公社闸口大队第五生产队刨去坟边松、打掉坟头土,将7座坟的13口棺材深埋并填平土地,把这一片土地按照总理的要求留给地方耕种。不久,周恩来同志又从北京寄给了该生产队一张70元的汇款单,用以支付平坟工资和赔偿青苗损失。
五、修身自律,保持节操的楷模
无论是抗日战争时期写下的《我的修养要则》,还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定下的“十条家规”,周恩来同志都是修身自律和保持节操的楷模,不也体现对家人的严格要求上。夫人邓颖超同志的革命生涯可以追溯到五四运动,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她在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立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是为数不多的几位走完了长征的女红军,更是可以像宋庆龄同志那样堪称“先生”的伟大女性。新中国成立之际,无论从哪方面考虑,她都至少可以担任一名部长或省长。然而,“任人唯贤”的周恩来同志选择了“举贤避亲”。在他看来,只要自己当一天总理,夫人就不能在政府里任职。甚至在四届人大筹备的时候,毛泽东同志专门向周恩来同志作了批示,提名邓颖超同志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副委员长,结果无比忠于毛主席的周恩来同志却压下了这个“最高指示”。
六、结语
周恩来同志为了党和人民的壮丽事业贡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什么都没有留下,但党和人民却在心中为他筑起了一座永远巍峨矗立的丰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周恩来同志身上展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将激励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程上奋勇前进。”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与法治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
[2]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工作专题项目“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1SJB129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