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版
发布日期:
产教融合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
陈剑
文章字数:2890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校企合作,这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作为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关键场所,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还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发展要求,产教融合成为了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路径之一。产教融合即学校与企业协同合作,共同构建人才培养机制,推动技能培训、实习实训等一系列工作,以保障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在此过程中,课程思政建设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为此,高职院校应紧密结合企业需求,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思想水平,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实现立德树人和培育高素质人才的最终愿景。
  一、以重点课程为试点,健全职业素养考核机制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可以聚焦于重点课程,并将3-4门校企合作开发的专业实践课程集中打造成精品课程,以提升课程思政的功能与地位。首先,课程思政要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尤其在实践课程中要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与职业发展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实习实训有机结合,同时要针对学生的岗位责任与意识、职业道德及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以弥补学生思想层面的短板,避免学生在实践中出现思政素养不高的现象。其次,完善课程思政的评价机制。建立由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参与的考核机制,全面评估学生在实践中的思想政治表现和职业素养,从而使得课程思政可以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过程,此外,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思政资源,借助技能大师工作室、企业文化展馆等载体,使学生可以在企业文化和工匠精神的浸润下,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从而进一步强化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形成校企合作中的独特教育优势。
  二、加强合作企业对接,构建课程思政育人共同体
  首先,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共同树立课程思政目标,明确课程思政的方向和重点,并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与岗位要求,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程的设计中,以便使思政内容契合企业文化与职业道德的培养目标。其次,校企双方应建立定期沟通与协作机制。可以通过联合开发教材、共同设计教学内容等方式,将企业文化、行业规范以及社会责任感融入课堂教学,真正实现课程思政与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同时,学校和企业还应共同选派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组成教学团队,将企业一线工作经验带入课堂,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与职业道德。为了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双方还可以共同开展实践活动与项目合作,通过实际项目或案例教学,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体会课程思政的现实意义。最后,高职院校课与企业共同组织校企文化活动,搭建互动平台,开展企业文化体验、职业道德讲座等文化活动,以便将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形成“课程+文化+实践”的多维思政育人机制。
  三、推进顶层统筹融合,构建立体课程思政育人网络
  在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实现“思政育人”目标,高职院校必须将课程思政纳入整体规划,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协调校内外多方资源,构建全方位、全领域的协同育人体系。首先,在学校层面需要加强党委统一领导,明确各职能部门和院系的职责,设置纵向的管理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类课程深度融合,并逐层压实主体责任,确保课程思政在各环节顺利推进。同时,打通跨部门的横向联动机制。学校职能部门、院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应紧密合作,推动课程思政的规范化、科学化建设,并建立起共建共享的教学平台,以促进院系间的相互借鉴与学习。其次,对外层面,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合作方,应积极参与到课程设计、资源开发、实践教学等环节中,为课程思政注入符合产业需求的隐形思政元素,形成产教融合的双向推动力,进而通过顶层设计的科学统筹,构建起上下贯通、内外协同的立体化课程思政育人网络,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实的保障。
  四、打造骨干教师团队,组建跨学科教学梯队
  首先,学校要提高思政教师专业素质,鼓励教师通过继续教育、教学实践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等方式,不断增强对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融合的理解与掌握。其次,加强不同学科的教师共同参与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思政专业教教师的理论优势和企业兼职教师的“产业”优势,构建一支能在思政教育中发挥综合优势的教师梯队,拓展学生视野,帮助他们在多元产业背景中提高思政理论的应用能力。同时,制定相关政策,推动教师跨学科教学的常态化,并鼓励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共同开展教学研究与课堂实践,以真正实现思政教育在各专业课程中的渗透。最后,建立健全的考核与激励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学校要设立教学竞赛、评优评奖等,激励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新,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的高效开展,从而切实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
  五、强化课堂教学导向,营造润物无声的教育氛围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教学需着力强化课堂教学的导向作用,营造一种润物无声的教育氛围,以达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双重效果。课堂教学作为课程思政的核心渠道,应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渗透育人理念,将育人目标融入到教学目标的设定、内容的开发、方法的选择、组织的实施以及评价的反馈中。首先,教学目标要坚持价值塑造为先,将德育目标作为首要导向,通过“价值引领,能力导向,任务驱动”的方式,确保教学目标既具备学术严谨性,又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其次,教学内容要将知识性与育人性相结合,教师在讲授产业前沿知识内容的同时,还要融入知识背后的“中国故事”、合作企业现实案例和先进人物的事迹,使学生在课堂中除学习专业知识外,还能受到思想上的引领。最后,教学方法上要“迂回曲折”,将价值观寓于知识传授之中,并结合启发式、体验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思政教育自然融入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进而使得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熏陶。另外,还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丰富教学形式,使学生模拟真实企业环境的学习中主动思考、解决问题、提升思想品质。
  六、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激发课程思政教学活力和创新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科学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从实际教学与提升学生能力出发,注重评价的全面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学校可以将学生的思想品德、专业知识、职业素养等多维度内容纳入评价体系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具体来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既要注重课堂学习、实践训练等显性表现,也要注重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等隐性表现。其次,评价主体应多元化。不应仅限于教师评价,还要引入企业专家、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等多角度的反馈机制,以便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评价指标要灵活多样。除了传统的课堂观察、课程论文、职业技能比赛等评价指标外,还可以增加企业实习表现、社会实践成果等实际应用场景中的表现指标。最后,评价周期应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不仅要关注期中末成绩,还要加强过程性评价,结合日常定期反馈,更加真实地反映出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从而确保学生思想与职业技能的同步提升。
  作者单位:四川城市职业学院致远书院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