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版
发布日期: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扬
张景怡
文章字数:2618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我国和世界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深刻揭示,是在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推进文化建设的宏阔实践中孕育而生的新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哲学之中,与马克思主义具有高度契合性,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积淀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价值理念。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的时代精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深化结合,赋予先进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
   一、治理思想:“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重视精神追求的逻辑基点,不仅强调了人民是国家的基础,而且突出了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为中国治国理政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理念。儒家所推崇的“以民为本”的思想最早出现在《尚书》,其中记载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所蕴含的意思就是人民是国家发展壮大的基石,只有人民安居乐业、生活稳定,国家才能安宁。此外,还有孔子的“以政为德”、孟子的“民贵君轻”和荀子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些思想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贤士对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孕育生成的重要源泉,其中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与古代民本思想的浸润密不可分。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思想既结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顺应了时代潮流发展的特点,提出要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始终维护人民的利益、注重人民的福祉,要在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话语论述,继承发展了“以民为本”的优秀传统,体现了我们党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之所以能够在实践中取得根本性成就,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在推进文化建设中,要始终以人民群众的感受和需求来衡量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主体,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首创精神,通过汇聚人民群众的思想力量,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踏上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的新要求、新趋势,着力解决实际生活中文化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确保人民至上在文化建设中站稳,真正做到宣传工作为民、精神文明惠民、文化繁荣利民。
  二、道德观念:“讲信修睦”“亲仁善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的智慧结晶,蕴含着道德观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人自古以来崇尚对道德修养的自觉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提到的“厚德载物”,强调了人们要品行端正、行为正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并通过艰苦奋斗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中,“厚德载物”思想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养及时代价值。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德性人格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深刻阐释了道德价值观念与科学社会主义理念之间的密切关系,并为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转型提供了价值基础。“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传统文化理念最早出自《左传·隐公六年》中的“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君其许郑”和《礼记·礼运》中的“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意思是各个国家之间要以和为贵、彼此亲近、坚守信用,才能和谐相处。“讲信修睦”作为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在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对“讲信修睦”思想进行深化和发展,对内取信于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和睦友善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相互支撑,对外言必信、行必果,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讲信修睦、亲仁善邻”被习近平总书记列为中华文明众多智慧结晶之一,随后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被列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特性。习近平文化思想延续了大同思想中“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传统理念,为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指明了正确方向,也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打下了基石,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文化的应有之义。
   三、社会理想:“天下为公”“天下大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历来主张“天下大同、协和万邦”,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文化积淀。“天下为公”“天下大同”最早见于儒家经典《礼记·礼运》篇,详细描述了“大同”社会的状态,与共产主义具有价值趋同性,表达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中华文明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天下大同”的和谐理念倡导我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社会责任。中国共产党作为这一社会理想的真正践行者,自诞生以来就始终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发挥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作用,将中华民族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相结合,并结合时代特征赋予了新的时代烙印。中国共产党将“天下大同”给予升华,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为出发点,直至延伸到为人类谋大同的国际视野为落脚点,并付诸实践之中。世界大同、和合共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担当。只有真正理解和践行“天下大同”的交往理念,才能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世界和平,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外交场合引用“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理念,强调中国所奉行的大国之道和大国担当,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时俱进、视野阔达的全球治理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和发展这一理念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符合当今世界格局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对其进行了超越式传承,实现了大同小康在当今时代的融会贯通,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提出全球治理新方案、破解当今世界现实困境等实践具有重要启示。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领域的重大理论创新,蕴含着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不仅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与智慧,还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指引,对于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具有审时度势的科学性与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作者系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在读硕士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