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运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浅析生态文明建设
文章字数:2766
人类社会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和发展,系统研究方法是研究自然界与社会的重要方法。如何合理地运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重要课题。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以生产方式为基础,形成了有关社会系统的构成要素、功能优化和形态演变等相关内容一系列唯物又辩证的方法论原则,为我们将研究视角由自然界转变到人类社会与历史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系统与系统方法
(一)中国文化中的系统思想。中国系统文化中包含着系统综合的观点。“古人对世界的认识过程中,形成‘五行克生’和‘阴阳二气’学说,其中包含了综合观点。‘五行’指古代人所认为的组成世界物种最基本的物质——金、木、水、火、土。金、木、水、火、土物质并不是孤立静止地存在,它们在发展地过程中相互作用,彼此之间相克相生,从而衍生出世间万物。五行并不是具体的物质实质,而是一种系统功能的抽象,是一种系统结构的象征。
在中国古代,人们只能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总结规律。昼夜更替、日月交替等自然现象为人们发展“阴阳二气”的学说提供了启发。“所谓‘气’是一种更综合、更抽象的几乎可以包罗万象的范畴,它既包含物质范畴,又包含精神范畴,是一种具有生命意义的物质。”由于传统哲学中具有综合统一法则倾向,“五行”最终被视为更具代表性的根本范畴的“气”的变化特质。
(二)西方文化中的系统思想。系统思想是人类思想交织的产物,在欧洲哲学中一直存在系统的概念。随着19世纪自然科学取得巨大进展,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三大科学发现,为我们明确认识自然界中各个领域之间的关系,以及后续认识自然界的联系提供了自然科学理论基础。
二、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及其原则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中的系统研究方法,是系统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中的体现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以人类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为出发点,将人类社会理解为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人类社会存在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以及人口与环境等因素,都成为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组成部分。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下则是使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需要注意的四项重要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整体并不等于各个部分机械地相加,并不是部分之和。系统的整体性能是通过社会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整体层面上相互作用来体现的,但这些相互作用只有这些组成部分才具有,并不在整体层面体现。进行射虎科学研究时,必须将整体性原则置于重要地位,不能对个别要素进行孤立地研究,要将社会要素置于整体中来研究,将其辩证地联系起来,观察彼此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将不同要素辩证地联系,做到统筹兼顾、总揽全局。
(二)结构性原则。在一个系统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被称为结构。结构中主要包括要素之间一定比例、一定秩序、一定结合方式等。社会系统的性质和功能不仅取决于要素的系统和功能,还取决于要素之间的结构。
(三)层次性原则。系统中内部并不是处于平级的状态,不同组成部分的不同等级成为层次。整个系统由若干子系统组成,对社会系统的进行层次剖析的重点在于研究各个系统层次上的不同于其他系统层次的特殊规律,研究各个层次上质的差异,进而揭示不属于各个层次但是独属于整个系统所具有的整体性。
(四)开放性原则。系统并不是封闭的系统,而是开放的系统,也就是说系统需要与外部环境之间进行沟通联系,主要包括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开放可以促成有序发展,封闭则会导致无序。要实现系统内外和谐有序的发展以及不断优化系统,就必须始终坚持开放性原则,使其成为涵盖广阔的系统。
三、马克思主义系统方法与生态文明建设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建立在人的社会实践基础上的系统性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正确的研究方法指导。通过系统研究方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各项建设协调推进。
(一)融入经济建设。坚持“两山”政策,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首先将发展理念摆在基础位置。但并不可以环境为代价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辩证统一。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主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进,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其次要转变生产方式,努力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以及清洁能源产业,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二)融入政治建设。我们要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放在突出的位置,应该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建设,体现在党的治国理政当中。
首先要将制度健全。制度是执行的前提,必须要建立健全严格的制度,才能使得生态文明建设顺利进行。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奖惩制度,加强破坏生态环境追责制度,明确划清生态红线,生态红线是绝不可触碰的底线。
(三)融入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乎经济生产以及政治制度领域,还涉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思维观念的变革。我们除了依靠国家发展和制度的变革,还要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不仅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还要将其融入文化建设。
大力发展生态文化,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需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生态哲学、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学等,推进它们在实施生态文明战略中的实际应用;其次我们要发挥宣传的力量,通过宣传教育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环境
保护活动,不放过一切积极因素;将环境保护工作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使每位公民都积极地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四)融入社会建设。首先把生态环保纳入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之中,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超越传统社会管理,拓展管理领域,构建社会生态管理场域;二是以生态文明思想为主线,以社会政策体系协调为主要方式,实现社会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双重生态化,构建起和谐社会的社会管理体系。尽管政府在环境治理中发挥主导作用,但是环境治理也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依法落实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知情权、参与权等。
四、小结
社会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的关键要素,并且生态文明本身也自称系统,内部包含不同层级与要素,运用马克思主义系统分析方法来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具一定意义。通过系统分析方法,利用其整体性原则分析在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社会建设要素的相互关系,优化社会系统内部各要素,使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生等要素以及社会系统整体实现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3]于学峰.浅述传统文化中包含的系统论思想[J].华夏文化,1994(04)
[4]赵国营,张荣华.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系统思想[J].系统科学学报,2017,25(01):90-93.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一、系统与系统方法
(一)中国文化中的系统思想。中国系统文化中包含着系统综合的观点。“古人对世界的认识过程中,形成‘五行克生’和‘阴阳二气’学说,其中包含了综合观点。‘五行’指古代人所认为的组成世界物种最基本的物质——金、木、水、火、土。金、木、水、火、土物质并不是孤立静止地存在,它们在发展地过程中相互作用,彼此之间相克相生,从而衍生出世间万物。五行并不是具体的物质实质,而是一种系统功能的抽象,是一种系统结构的象征。
在中国古代,人们只能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总结规律。昼夜更替、日月交替等自然现象为人们发展“阴阳二气”的学说提供了启发。“所谓‘气’是一种更综合、更抽象的几乎可以包罗万象的范畴,它既包含物质范畴,又包含精神范畴,是一种具有生命意义的物质。”由于传统哲学中具有综合统一法则倾向,“五行”最终被视为更具代表性的根本范畴的“气”的变化特质。
(二)西方文化中的系统思想。系统思想是人类思想交织的产物,在欧洲哲学中一直存在系统的概念。随着19世纪自然科学取得巨大进展,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三大科学发现,为我们明确认识自然界中各个领域之间的关系,以及后续认识自然界的联系提供了自然科学理论基础。
二、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及其原则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中的系统研究方法,是系统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中的体现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以人类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为出发点,将人类社会理解为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人类社会存在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以及人口与环境等因素,都成为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组成部分。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下则是使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需要注意的四项重要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整体并不等于各个部分机械地相加,并不是部分之和。系统的整体性能是通过社会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整体层面上相互作用来体现的,但这些相互作用只有这些组成部分才具有,并不在整体层面体现。进行射虎科学研究时,必须将整体性原则置于重要地位,不能对个别要素进行孤立地研究,要将社会要素置于整体中来研究,将其辩证地联系起来,观察彼此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将不同要素辩证地联系,做到统筹兼顾、总揽全局。
(二)结构性原则。在一个系统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被称为结构。结构中主要包括要素之间一定比例、一定秩序、一定结合方式等。社会系统的性质和功能不仅取决于要素的系统和功能,还取决于要素之间的结构。
(三)层次性原则。系统中内部并不是处于平级的状态,不同组成部分的不同等级成为层次。整个系统由若干子系统组成,对社会系统的进行层次剖析的重点在于研究各个系统层次上的不同于其他系统层次的特殊规律,研究各个层次上质的差异,进而揭示不属于各个层次但是独属于整个系统所具有的整体性。
(四)开放性原则。系统并不是封闭的系统,而是开放的系统,也就是说系统需要与外部环境之间进行沟通联系,主要包括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开放可以促成有序发展,封闭则会导致无序。要实现系统内外和谐有序的发展以及不断优化系统,就必须始终坚持开放性原则,使其成为涵盖广阔的系统。
三、马克思主义系统方法与生态文明建设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建立在人的社会实践基础上的系统性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正确的研究方法指导。通过系统研究方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各项建设协调推进。
(一)融入经济建设。坚持“两山”政策,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首先将发展理念摆在基础位置。但并不可以环境为代价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辩证统一。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主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进,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其次要转变生产方式,努力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以及清洁能源产业,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二)融入政治建设。我们要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放在突出的位置,应该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建设,体现在党的治国理政当中。
首先要将制度健全。制度是执行的前提,必须要建立健全严格的制度,才能使得生态文明建设顺利进行。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奖惩制度,加强破坏生态环境追责制度,明确划清生态红线,生态红线是绝不可触碰的底线。
(三)融入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乎经济生产以及政治制度领域,还涉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思维观念的变革。我们除了依靠国家发展和制度的变革,还要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不仅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还要将其融入文化建设。
大力发展生态文化,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需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生态哲学、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学等,推进它们在实施生态文明战略中的实际应用;其次我们要发挥宣传的力量,通过宣传教育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环境
保护活动,不放过一切积极因素;将环境保护工作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使每位公民都积极地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四)融入社会建设。首先把生态环保纳入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之中,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超越传统社会管理,拓展管理领域,构建社会生态管理场域;二是以生态文明思想为主线,以社会政策体系协调为主要方式,实现社会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双重生态化,构建起和谐社会的社会管理体系。尽管政府在环境治理中发挥主导作用,但是环境治理也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依法落实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知情权、参与权等。
四、小结
社会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的关键要素,并且生态文明本身也自称系统,内部包含不同层级与要素,运用马克思主义系统分析方法来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具一定意义。通过系统分析方法,利用其整体性原则分析在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社会建设要素的相互关系,优化社会系统内部各要素,使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生等要素以及社会系统整体实现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3]于学峰.浅述传统文化中包含的系统论思想[J].华夏文化,1994(04)
[4]赵国营,张荣华.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系统思想[J].系统科学学报,2017,25(01):90-93.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