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城市管理专业深度融合实践教学探究
文章字数:2636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过程中,城市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和社会结构加速分化,社会对城市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高校城市管理专业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通过深度融合实践教学,确保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能够匹配新型城镇化需求,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有力补充,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理论知识,还能有效提升其在复杂多变的城市治理环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建立多层次、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有助于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锻炼决策能力和管理素养,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需求,助力城市治理水平的提升。实践教学的探索和优化不仅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回应时代需求、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一、校企合作,实践共建
高校城市管理专业深度融合实践教学,关键在于与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实现实践共建。为此,学校首先应与城市管理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校企合作的开展不能仅停留在表面,更应体现在具体项目的联合实施上,如城市规划、社区治理、智能城市建设等领域的项目实践。通过这些项目,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到实际工作中,获取第一手经验。其次,高校要积极邀请企业专家进入课堂,担任客座讲师或指导教师,将行业最新发展趋势和实际操作经验带入教学中,弥补学校课程中可能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同时,学校也应积极推动教师的企业挂职,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使教师在提升自身实践能力的同时,为课堂教学带来更加丰富的案例和经验。最后,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学校还应与企业联合成立研究机构或实验室,开展城市管理相关前沿研究,一方面,可以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参与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技能。同时,学校也要定期举办与企业共同策划的实践竞赛或案例分析比赛,让学生在竞赛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
二、城市实训,场景体验
高校城市管理专业深度融合实践教学的关键在于有效地将城市实训与场景体验紧密结合。首先,城市实训应充分利用城市的实际环境,通过校企合作、政校联合等形式,搭建学生与城市管理一线的联系平台,建立起多元化实训基地,将教学场地延伸至城市管理的各个领域,如市政管理部门、社区服务中心、城市规划设计公司等,让学生能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参与实际项目,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其次,场景体验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能有效增强学生的感知和理解能力。高校应定期模拟城市管理典型场景,如城市应急管理、交通组织规划、环境治理等,让学生在虚拟与现实结合的环境中,体验管理过程的复杂性与挑战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指导作用,根据学生表现,提供个性化反馈,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并改进问题。同时,为确保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应加强过程管理和效果评估,定期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意见,并根据反馈结果实时调整实践教学方案,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此外,高校还可以引入先进技术手段,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构建更真实的场景体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构建机制,合作共赢
在高校城市管理专业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中,构建合作共赢机制不仅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城市管理实践教学深度融合的关键。为实现这一目标,校地双方需在统筹规划、密切互动、精诚合作的基础上,建立联合指挥中心,构筑合作行动机制,并配套完善的保障支持措施。联合指挥中心成员应由学校相关教师和基地代表组成,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就教学规划、工作总结等关键议题开展深入交流与反思。这一机制不仅促进了双方情感联结,还为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定提供了更清晰的方向。其次,合作行动机制的构筑要以规划共商、制度共建、信息共享为核心,进一步推动校地间的紧密合作。在规划共商方面,学校应主动邀请实习基地参与实践教学规划与方案调整,推动订单协议的签订。同时,双方应共同研讨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确保规划的科学性与前瞻性。制度共建则要校地双方整合各自的实习管理规定,完善激励与监督机制,并共同维护制度秩序,使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真正发挥效用。通过信息共享,校地双方可利用各自信息优势,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需求的有机结合。学校在人才培养定位及理论研究方面的信息优势可为基地提供指导,而基地对市场和行业实际需求及实习生表现的精准把控也能为学校教学改进提供反馈[1]。此外,校地合作还需要两项保障支持机制作为补充,分别为完善的行政支持与持续的资源投入。为此,高校要设立秘书长职位,专职负责中心的行政管理与联络工作,确保沟通渠道的畅通与工作的高效开展,而企业政府等单位要为学校提供资金支持、技术设备和教学资源共享等,为校地合作的深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在这一系列机制的推动下,高校城市管理专业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将更加紧密,有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优化。
四、社区参与,基层历练
高校城市管理专业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实践环节设计至关重要。其中,深度融合社区参与和基层历练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关键举措。首先,高校应与社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推进“课题式”学习模式,将课堂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社区调研中发现问题,并在教师指导下制定解决方案,通过方案的实际应用来验证理论知识的有效性,提升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其次,高校可通过与政府部门、社区组织等合作,安排学生到基层实习,通过亲身参与社区日常管理事务,使学生在实践中磨炼综合素质和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学生积累与居民互动的经验,从而更好地胜任未来工作[2]。此外,高校还要注重创新实践平台的搭建,推动人才培养与社区发展共建共享,鼓励学生在社区中发起创新性治理项目,解决社区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领导力。在此过程中,学生将从一个参与者的身份转变为社区发展的推动者,提升社会归属感和责任感,进而成长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城市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龚咏梅.聚力校地共赢创新实践模式——高校城市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J].教育与人才,2022,(1):106-110.
[2]郐艳丽.中国人民大学:新文科语境下城市管理专业实践与探索[J].城市管理与科技,2021,(7):69-70.
基金项目:2022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PBL在线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以《城市地理学》为例”(编号:JGZD202202)
作者系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一、校企合作,实践共建
高校城市管理专业深度融合实践教学,关键在于与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实现实践共建。为此,学校首先应与城市管理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校企合作的开展不能仅停留在表面,更应体现在具体项目的联合实施上,如城市规划、社区治理、智能城市建设等领域的项目实践。通过这些项目,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到实际工作中,获取第一手经验。其次,高校要积极邀请企业专家进入课堂,担任客座讲师或指导教师,将行业最新发展趋势和实际操作经验带入教学中,弥补学校课程中可能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同时,学校也应积极推动教师的企业挂职,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使教师在提升自身实践能力的同时,为课堂教学带来更加丰富的案例和经验。最后,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学校还应与企业联合成立研究机构或实验室,开展城市管理相关前沿研究,一方面,可以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参与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技能。同时,学校也要定期举办与企业共同策划的实践竞赛或案例分析比赛,让学生在竞赛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
二、城市实训,场景体验
高校城市管理专业深度融合实践教学的关键在于有效地将城市实训与场景体验紧密结合。首先,城市实训应充分利用城市的实际环境,通过校企合作、政校联合等形式,搭建学生与城市管理一线的联系平台,建立起多元化实训基地,将教学场地延伸至城市管理的各个领域,如市政管理部门、社区服务中心、城市规划设计公司等,让学生能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参与实际项目,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其次,场景体验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能有效增强学生的感知和理解能力。高校应定期模拟城市管理典型场景,如城市应急管理、交通组织规划、环境治理等,让学生在虚拟与现实结合的环境中,体验管理过程的复杂性与挑战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指导作用,根据学生表现,提供个性化反馈,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并改进问题。同时,为确保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应加强过程管理和效果评估,定期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意见,并根据反馈结果实时调整实践教学方案,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此外,高校还可以引入先进技术手段,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构建更真实的场景体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构建机制,合作共赢
在高校城市管理专业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中,构建合作共赢机制不仅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城市管理实践教学深度融合的关键。为实现这一目标,校地双方需在统筹规划、密切互动、精诚合作的基础上,建立联合指挥中心,构筑合作行动机制,并配套完善的保障支持措施。联合指挥中心成员应由学校相关教师和基地代表组成,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就教学规划、工作总结等关键议题开展深入交流与反思。这一机制不仅促进了双方情感联结,还为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定提供了更清晰的方向。其次,合作行动机制的构筑要以规划共商、制度共建、信息共享为核心,进一步推动校地间的紧密合作。在规划共商方面,学校应主动邀请实习基地参与实践教学规划与方案调整,推动订单协议的签订。同时,双方应共同研讨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确保规划的科学性与前瞻性。制度共建则要校地双方整合各自的实习管理规定,完善激励与监督机制,并共同维护制度秩序,使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真正发挥效用。通过信息共享,校地双方可利用各自信息优势,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需求的有机结合。学校在人才培养定位及理论研究方面的信息优势可为基地提供指导,而基地对市场和行业实际需求及实习生表现的精准把控也能为学校教学改进提供反馈[1]。此外,校地合作还需要两项保障支持机制作为补充,分别为完善的行政支持与持续的资源投入。为此,高校要设立秘书长职位,专职负责中心的行政管理与联络工作,确保沟通渠道的畅通与工作的高效开展,而企业政府等单位要为学校提供资金支持、技术设备和教学资源共享等,为校地合作的深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在这一系列机制的推动下,高校城市管理专业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将更加紧密,有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优化。
四、社区参与,基层历练
高校城市管理专业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实践环节设计至关重要。其中,深度融合社区参与和基层历练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关键举措。首先,高校应与社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推进“课题式”学习模式,将课堂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社区调研中发现问题,并在教师指导下制定解决方案,通过方案的实际应用来验证理论知识的有效性,提升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其次,高校可通过与政府部门、社区组织等合作,安排学生到基层实习,通过亲身参与社区日常管理事务,使学生在实践中磨炼综合素质和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学生积累与居民互动的经验,从而更好地胜任未来工作[2]。此外,高校还要注重创新实践平台的搭建,推动人才培养与社区发展共建共享,鼓励学生在社区中发起创新性治理项目,解决社区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领导力。在此过程中,学生将从一个参与者的身份转变为社区发展的推动者,提升社会归属感和责任感,进而成长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城市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龚咏梅.聚力校地共赢创新实践模式——高校城市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J].教育与人才,2022,(1):106-110.
[2]郐艳丽.中国人民大学:新文科语境下城市管理专业实践与探索[J].城市管理与科技,2021,(7):69-70.
基金项目:2022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PBL在线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以《城市地理学》为例”(编号:JGZD202202)
作者系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