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版
发布日期:
电话手表岂能“使坏”
文章字数:912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不诚实的人,最虚伪的人。”近日有家长爆料称,自己向某品牌儿童电话手表提问“中国人诚实吗”,得到了上述充满偏见的回答。对此,厂商发布公告称,回答内容来自应用商店中的第三方App。App开发者则表示,问题内容来自第三方网站的文章,目前已经删除上述信息,承诺进行全面排查清理。
  儿童的心智和认知能力尚处于发育期,如果面向这一群体的产品或服务存在偏差,很难说不会埋下一颗“坏种子”。呵护助力“幼苗”健康成长,是必须坚守的一道底线。若想让家长安心,让公众放心,至少有两项议题需要企业重视起来。
  其一,智能产品与服务,当“智”副其实。拿此次事件来说,第三方App提供的答案不过是搜索抓取第三方网页的回答,暴露传统搜索引擎的不足——根据关键词进行网络检索,查找并呈现与关键词相关的内容。显然,高相关性不意味着正确性,由此得到的回复可能存在较大偏差。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迅猛,若能将相关大模型应用到搜索引擎,对检索到的信息进一步处理过滤,将有望避免不良有害信息反馈到孩子面前。升级技术手段,更有力地保障内容安全,才能对得起“智能”二字。
  其二,智能产品与服务没必要太“全能”。近年来,儿童手表屡屡陷入争议与批评中,争议焦点是手表早已不再局限于定位或接打电话。从拍照到聊天,到视频通话,再到发好友圈、玩游戏,越来越像一部“迷你手机”,让不少孩子沉溺其间。其实,儿童手表没必要过多强调社交娱乐功能。定位的精确性、稳定性,极端情况下的监护功能,机器的续航能力,对信息安全的保护能力……这些看似基础的功能与保障,才是大多数家长对儿童手表的期待。
  企业想要挖掘其他增长点,当从辅助学习、成长这一环发力。“争抢”孩子的注意力与时间,让他们沉溺于手表之中,短期内或许能从中牟利,但最终走向了家长的对立面,难免遭遇市场的反感与抛弃。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一些第三方App的设计上。有些产品打着人工智能助手名号,实际上还可以打游戏、听音乐、看漫画。如此“贴心”的助手,对孩子是爱还是害?
  说到底,相关企业要把智能技术用在刀刃上。在呵护孩子的道路上,技术可以更进一步;在有碍孩子成长的地方,技术的应用,则应多一些冷静与克制。如此,才能规避儿童手表对孩子“使坏”。 (张瑜)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