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减少“小胖墩”,有了专业技术导则
文章字数:1092
近日,国家疾控局综合司、教育部办公厅等部门联合印发《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公共卫生综合防控技术导则》。导则中指出,超重肥胖已成为影响中小学生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落实预防为主、早期干预和疾病预警的三级预防策略,是综合防控中小学生超重肥胖、促进全面发展的关键。
安徽省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周慧琴介绍,据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当前我国6岁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约为19%,“到2030年,每4个小朋友中就会有1个‘小胖墩’,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状况亟待解决。”今年暑假,周主任的门诊每天都会接待3个至5个小胖墩,不少患儿还是特地从外地赶来求诊的。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白白胖胖很可爱,殊不知儿童肥胖症已属疾病范畴。不少来求诊的孩子患有脂肪肝、血脂异常、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等并发症,有的孩子脖子腋下处出现黑棘皮,家长以为是个人卫生问题,其实属于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的前期临床表现。
儿童肥胖症是指儿童摄入过多能量转变脂肪,在体内积聚过多,体重超过按身高计算的平均标准体重20%,或超过按年龄计算的平均标准体重加上两个标准差以上时,即为肥胖症。此次导则中也首次发布了《中小学生超重肥胖风险自测评估表》,并推荐帮助家校在专业机构指导下运用自测表评估个体和群体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
周慧琴说,有些“小胖墩”除了前面常见并发症,随脂肪堆积,会出现呼吸系统疾病,胖娃还易引发哮喘、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情况。除这些病理性问题,孩子过胖会引起体内脂肪代谢紊乱、性早熟、骨骺线提早闭合,会影响成年终身高。
“通过病例追踪发现,儿童期肥胖80%到成人期依然存在,很多并发症也会延续到成年时期。许多研究已证明,肥胖儿童在青春期即可能过早出现高血压,并发生冠心病,往往还病情比较危急。所以并不是‘长大就好了’,家长要及早干预和阻断儿童肥胖症。”周慧琴说,和成人医学减肥会有所不同,儿童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根据年龄及生长需求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减肥计划。除体重、BMI、腰围和营养生化检测等常规监测外,目前医学减重还有一系列精准仪器辅助营养评估,患儿通过人体成分分析仪、能量代谢车检测、最新的儿童膳食营养综合分析系统等评估,可以针对每个患儿的年龄阶段制定个体化的减重管理方案,周主任鼓励小胖墩“培养健康的膳食、运动及睡眠生活方式,不仅可以干预单纯性肥胖,还可以终身受益。”
最后,周慧琴特别提醒,有心理问题的小胖墩不少。胖娃会表现出穿衣不自信、自卑、不喜人际交往及户外运动、过于担忧自身形象等。除医学上的专业应对,孩子心理建设同样不可忽视,家长应成为孩子最坚实的后盾,通过正面鼓励和支持,为孩子营造一个包容与理解的成长空间。 (陶妍妍程兆)
安徽省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周慧琴介绍,据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当前我国6岁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约为19%,“到2030年,每4个小朋友中就会有1个‘小胖墩’,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状况亟待解决。”今年暑假,周主任的门诊每天都会接待3个至5个小胖墩,不少患儿还是特地从外地赶来求诊的。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白白胖胖很可爱,殊不知儿童肥胖症已属疾病范畴。不少来求诊的孩子患有脂肪肝、血脂异常、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等并发症,有的孩子脖子腋下处出现黑棘皮,家长以为是个人卫生问题,其实属于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的前期临床表现。
儿童肥胖症是指儿童摄入过多能量转变脂肪,在体内积聚过多,体重超过按身高计算的平均标准体重20%,或超过按年龄计算的平均标准体重加上两个标准差以上时,即为肥胖症。此次导则中也首次发布了《中小学生超重肥胖风险自测评估表》,并推荐帮助家校在专业机构指导下运用自测表评估个体和群体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
周慧琴说,有些“小胖墩”除了前面常见并发症,随脂肪堆积,会出现呼吸系统疾病,胖娃还易引发哮喘、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情况。除这些病理性问题,孩子过胖会引起体内脂肪代谢紊乱、性早熟、骨骺线提早闭合,会影响成年终身高。
“通过病例追踪发现,儿童期肥胖80%到成人期依然存在,很多并发症也会延续到成年时期。许多研究已证明,肥胖儿童在青春期即可能过早出现高血压,并发生冠心病,往往还病情比较危急。所以并不是‘长大就好了’,家长要及早干预和阻断儿童肥胖症。”周慧琴说,和成人医学减肥会有所不同,儿童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根据年龄及生长需求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减肥计划。除体重、BMI、腰围和营养生化检测等常规监测外,目前医学减重还有一系列精准仪器辅助营养评估,患儿通过人体成分分析仪、能量代谢车检测、最新的儿童膳食营养综合分析系统等评估,可以针对每个患儿的年龄阶段制定个体化的减重管理方案,周主任鼓励小胖墩“培养健康的膳食、运动及睡眠生活方式,不仅可以干预单纯性肥胖,还可以终身受益。”
最后,周慧琴特别提醒,有心理问题的小胖墩不少。胖娃会表现出穿衣不自信、自卑、不喜人际交往及户外运动、过于担忧自身形象等。除医学上的专业应对,孩子心理建设同样不可忽视,家长应成为孩子最坚实的后盾,通过正面鼓励和支持,为孩子营造一个包容与理解的成长空间。 (陶妍妍程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