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6版
发布日期:
基于课程思政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
文章字数:1460
  一、以课程思政培育湾区青年人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最具活力和开放度的经济区之一,融合了多元文化、先进科技与创新资源,是国家实施“一国两制”战略的关键区域。随着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青年人才,已成为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的重点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核心任务,对于高等教育机构全面实施立德树人,培养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复兴理想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以课程思政培育湾区青年人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素
  (一)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梦想。湾区高校应以此为主题,培养学生成为新时代的奋斗者与追梦人,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专业学习,引导学生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坚定信念,勇于担当。
  (二)以“五个认同”为核心
  深化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湾区高校要有效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以增强文化认同为根本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文化认同不仅是推动湾区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促进三地青年紧密联系、交流与合作的关键纽带。湾区高校在课程设置中应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经验,强调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情感认同。
  三、以课程思政培育湾区青年人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一)深化课程改革,融入民族精神元素
  推动大湾区高校深化课程改革,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精神元素融入各学科课程。特别是在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中,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案例,帮助学生在学术学习中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与认同。
  (二)打造区域特色课程,加强大湾区一体化教育
  开发体现大湾区特色的课程,将区域发展、科技创新、跨境合作等内容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结合起来,增强课程的现实性和吸引力。通过跨境交流项目和联合教学等方式,促进湾区内不同城市青年学生的互动与合作,加深他们对区域一体化和民族共同体的认知。
  (三)挖掘思想政治元素,丰富实践教育
  大湾区高校应结合地域特色,充分挖掘各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将其融入教学内容。具体而言,可以在专业课程中结合民族团结、国家发展等内容,通过案例分析和历史解读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此外,还应当实施多样化的课外活动,提升实践教育效果。例如,组织红色教育基地参观、文化遗产考察、志愿服务等课外活动,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国家的发展成就与民族精神,增强认同感和责任感。
  (四)推动校企合作,强化社会责任教育
  利用大湾区内丰富的企业资源,推动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通过企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将民族精神与社会责任感融入实际工作,为国家和区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四、结语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区域,高等院校通过课程思政教育,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青年人才的培养中,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通过深化课程改革、打造区域特色课程、挖掘思想政治元素、推动校企合作等方式,高校能够培养出既具备专业能力,又具有强烈国家意识的高素质青年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郭欢,广东财经大学人力资源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广东省青少年研究共建课题(项目编号:2022GJ034)的研究成果。

安徽科技报 电话/传真:0551-84908822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4号科技大厦
安徽科技报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